零点看书 > 腹黑邪皇:爱妃,劫个色 > 第三十九章 定都长安

第三十九章 定都长安

长安有山河之固,足以应对叛乱。

长安地处偏西,位于内地和边疆的交界处,而洛阳居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在交通便利上洛阳占有优势。

长安城是防御力强大。长安有天险,一夫当关那种。只要关了天闸,对手就进不去。在天堑设置伏兵,敌军千万都会万无一失。长安被八条河围绕,又有秦岭大山做依靠,地处关中八百里平原,地势非常好。又有五关之险,东有崤关,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不仅易守难攻,而且进可攻,退可守。

长安居关中之地,东有崤函天险,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易守难攻,一旦东方出现变乱,便可以坐镇长安,进可攻,退可守。并且,西汉、隋唐都在北方和西北方面临匈奴、突厥那样强大的草原民族的威胁,长安靠近边疆,是链接内地与西域的纽带,时经营西域、反击草原民族的重要基地。秦汉时期,观众就修建了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等水利设施,使该地沃野千里,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军队和官吏。

长安位于渭河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且长安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南部的秦岭山脉更是长安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古称“四塞之地”。可是长安本身并不闭塞,由关中东出函谷可联中原、南越秦岭可抵巴蜀、北上高原可进阴山,汉代、唐代的主要范围都可以在它的掌控之中。

再加上渭水流经的关中平原本身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是大粮仓且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而且长安又可以转运成都平原的粮食,所以长安的物资供应无可比拟。

更不用说苏州杭州了,在前朝和现在,都无险可守之地。在无险可守之地建都,太不安全了。并且,苏州杭州和周边地区不出战马。古代中原王朝,如果不能以皇家和帝国主力部队,守住主要的国家马场,为国家和军队憋出足够多的战马储备,那国家的骑兵部队数量就不会多。

没有足够战马的中原农耕王朝,是很难抗衡来自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

不用林霖麟解释,赫连诸遥马上就能明白长安相较于先前的两个地点好出多少倍。

赫连诸遥看着呆头呆脑活像个二愣子的林霖麟,不禁感觉自己好像以前都有些低估他。

由林霖麟开了先头,诸多大臣也想到了其他许多的城池,诸如洛阳,金陵一类的,还各有各的道理。

金陵地处关中,北守长江天险自保无忧,南通苏杭稻米,粮草肥沃,兵粮充沛。

洛阳所在的伊洛谷地较为狭小,山东的经济中心并非在此,洛阳一带的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但洛阳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成为它最大的优势。隋唐时,当时主要粮食产区是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和江淮一带,京都的粮食严重依赖两地的转运。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分别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延伸。

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枢和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阳建设有含嘉仓和洛口仓这两大粮仓,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都未用完。如果把粮食从洛阳再运往长安,不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门峡一带,常常出现船只倾覆的事故。解决这个困难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迁都洛阳。

长安的优势与地形,洛阳的优势与交通。

有的官员开始寻找定都长安的缺陷,以几个管理经济的文官反对的最大声。

长安是一个很需要全国各地提供粮食的都城,假若作为暄昭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而且又是古代的超级大都市,粮食肯定不能自足。

而解决这个问题,也只有依靠全国各地的粮食,聚集和大量的运送到国家的首都才可能解决。

这点上,前朝历史上建都在北方的国家首都(除秦汉时期)几乎都是依靠全国各地运送粮食的方式,来解决首都大量人口的吃饭问题的。而唐朝,在国家中央政府还很强大,还没有被各地藩镇势力所不当回事的时期。

向首都的粮食运送上,是没有问题的。而后来,唐朝中央政府的实力衰弱了,各地的藩镇和地方势力,都不拿中央政府当回事,都不向长安送粮食了。

这时候,长安的粮食问题,才成为致命的问题了。也因此,当国家处在正常运做,中央政府不存在被地方势力不当会事的时候。长安通过全国各地运送来的大量粮食支撑,绝对是多少问题的(持续的大灾之年另说)。

气候也成最主要的原因,汉代以前,华北地区较温暖湿润,山东还能养桑树呢,关中因为有郑国渠的关系,水利比较好,可称沃野千里。但后来慢慢变冷变干了,到唐代的时候,关中就明显养活不了那么多人了,很多食物依赖于从江南供给,李唐皇室设东都洛阳,经常去“就食”。说白了就是去洛阳那里办公吃饭,缩短点粮食运输路径。

唐亡,关中凋敝,已经没法再做首都了。

另外长安成为首都以后必回聚集大量百姓。受地形限制,耕作力度大大减少,只能通过各地运粮。长安内部的粮价势必攀升,甚至造成天价,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通货膨胀,是个恶性发展。

车驰将军也以军事上的角度,反对定都长安。

长安临近关外边塞,若是临年战乱,长安势必会成为主战场。粮食无法大量补给,那么兵马无法跟上,只会给暄昭朝的边防造成一个漏洞,会将整个暄昭朝防线给暴露出来。后患无穷啊。

每个官员各执一词,又变成了菜市场。不过赫连诸遥没有阻止,他饶有兴致的看着林霖麟的提议被百般嫌弃,赫连诸遥想要看看林霖麟该如何反驳。

林霖麟面不改色,他只是愣愣的看着赫连诸遥一句话不说。

赫连诸遥这才反应过来,这个二愣子没人叫他名字他还就不开口了。赫连诸遥哭笑不得的说:“林霖麟爱卿,众位爱卿对你的迁都长安很有意见,你该如何应对?”

“水运,亦或者是漕运。”

林霖麟点头又是立马出口,仿佛这些答案早就在肚子里酝酿了很久很久似的。

古代最方便的运粮方式就是水运,也就是首都靠漕运。

关中粮食不足不要紧。船过不了三门可是要命的。唐高宗没有管不住藩镇,武瞾也没有,往上推隋文帝也没有不当回事,一样要去三千里外的洛阳就食去。没有通畅的漕运,相对封闭,这是长安的死穴。

可林霖麟却说应对长安的粮食不足,方法就是漕运。这真的是脑子坏了吗?

文武百官全部愣住了,赫连诸遥也知道林霖麟自有他的解释,所以也没有开口静待他的下文。

果然,林霖麟开始解释起他的答案。

在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700多公里。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

连同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由此东都洛阳,就成了国家的南粮北运的集中地和全国最大的粮食储备基地。

东都洛阳的重要性,也开始在这一时期,越发体现其重要性。但隋唐时期的运河运粮到洛阳,再由洛阳运去长安的运粮方式,在洛阳-长安这段上,运粮代价还是太大了。

汉朝和唐朝为了缓解南粮北运(也可以说是南粮西运)的不便和徒中消耗过大的缺点,大力的开发的宁夏的水利建设。汉唐二代宁夏引黄灌区有薄骨律渠、汉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光禄渠、尚书渠、七级渠、特进渠等。将宁夏,建立成了中国西部的另一个粮食产地。

唐代之所以能对西方中亚地区用兵,西夏李元昊之所以能仅仅凭着小小的西夏土地对峙强大的宋、辽、金和蒙古,都是因为宁夏地区的水利灌溉发达粮食产量充足。

以暄昭朝坐拥西夏全部领土的优势,只需要开凿一段不长的运河,将前朝和暄昭朝的河渠连同。凭借渭河水源充足,只需要通过大型船舶运送粮食,长安的粮食绝对可以得到充足补充。

林霖麟以自己擅长的水上知识答得文武百官哑口无言。

啪啪啪……

赫连诸遥鼓起掌来,赞扬的看着愣头愣脑的林霖麟:“说得好,林霖麟爱卿舌战群儒,当得提督一职。好,既然众爱卿没有异议的话,那就迁都长安!!”

“皇上英明!!!”

赫连诸遥眯起眼,别有意味的看着慢慢退回武官队列的水师提督林霖麟,这个二愣子确实也是个人才。看来要好好提拔他,说不定将来可以和那唐南一战。

如果好好培养,就把他接替周将军大将军一职吧。

赫连诸遥如此盘算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