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三国之乱世英杰 > 198袁绍逃出洛阳城

198袁绍逃出洛阳城

李儒先是把贾诩拉倒暗处,道:“你可知道那燕王刘尧举荐马腾为金城郡太守时家父为何立马就答应了。这里面除了是我们早就和刘尧做的交易以外,那马腾曾经也做过家父的下属,双方有着香火情。马腾和韩遂是故交外,也有着不可调节的矛盾,他们的合作成不了大事,我们即可以让他们相互牵制,也可以让他们抵挡住东进的曹操。”

贾诩听了李儒的计划,很是赞同。那曹操他也见过,真是一个乱世的枭雄人物,如今董太师的势力开始转向中原,河北,山西一带,留在凉州的势力就逐渐减少。要是让那个曹操趁着西凉集团在凉州控制力减弱的时候在西凉成了大势,那才是前门拒了狼,后门又进了虎。那韩遂和马腾是西凉地区饿的土著势力,比起董卓来,他们更加是敌视世家出身的曹操,有了这两位前锋挡着,对付起曹操来,真是事半功倍。

董卓便在收阎行为关门弟子的当天,在宫禁之中,设下酒宴,召集公卿大臣再议废立之事。董卓让阎行领数千精兵侍卫左右,以壮声威。这一天,太傅袁傀与百官尽皆来到。

酒行三巡,董卓按剑厉声喝道:“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众位世家大臣皆惶怖,低头不语,莫敢应对。

司空袁逢在收到韩遂失利,女婿阎行投降董卓,还被董卓收为关门弟子的消息后。气得当场吐血,心神具减,口里喊道:“时不与我,时不与我。”接着又是大骂:“韩遂匹夫耳,误中董卓之奸计,坏了他们袁氏的大计。今天董卓主持的宴会一开始,袁逢就打定主意一言不发,看董卓任意妄为。哎呀,自己失策了,把希望寄托在韩遂那里,可惜竹篮打水一场空。董卓接着打败韩遂的事件压制了其他有意反抗的实力,他们袁氏势力又逐渐移出了洛阳城,他也没胆量和董卓翻脸。

司隶校尉袁绍见叔父袁缝呆如木鸡,不禁暗叹,以叔父今日行径,袁家百年名誉必将毁于一旦,而且以董卓前些日子的话语,袁家毁了名誉还捞不到好,董卓已经深恨袁缝了,不会再给袁家任何机会,既然如此,不如搏一搏,混个,好名声吧,想到这里,便挺身而出,厉声大喝道:“当今天子即位才数月而已,并无失德;你欲废嫡立庶,便是谋反!”

董卓早就看这个子不顺眼,便大怒道:“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你视我之剑不利否?”袁绍也披出宝剑:“你剑利,我剑未尝不利!”

阎行提剑就想往上冲,却被李儒所阻,李儒对董卓耳语道:“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父亲的威望尚未树立,军资还未足备,若杀袁绍,袁氏的门生故吏必定群起造反,到时候天下糜烂恐难收拾。”

袁绍见董卓犹豫着不敢杀自己,便乘这个空档,辞别百官,手提宝剑,冲出宫门,在颜良、文丑、淳于琼等人的护卫下,前去西园中军大营,想统领西园四军冲出洛阳,却见大营寨墙上显出一员大将,厉声喝道:“袁绍,我家主公念你袁家四世三公,不忍加害,你快些滚回你们的汝南老家去吧,休要再动乱心。”

袁绍定睛一看,原来是董卓的心腹大将郭记,寨墙上已经密布了西凉精兵,看来西园四军八千余人已经全部被董卓整编,想起曹操前去张掖郡就任国相,想起鲍信返回泰山老家,袁绍不巅得心灰意懒,莫非袁家真是树倒糊孙散了。

袁绍的谋士逢纪见主公脸色难看,连忙劝道:“主公家世显贵,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他们手头多有兵权,主公若想谋取大事,对抗董卓,可以依靠这些门生故吏。”

袁绍颓声道:“只是我袁氏的门生故吏都指望着我父亲和叔父他们,我二弟袁术才是家族指定的继承人,我担心他们不会支持我呀!”

逢纪早就把自己的前途绑到了袁绍这两大车上面,哪里容得他打退堂鼓。“主公莫慌,袁氏集团的势力不都是在豫州,兖州第一代,我们可以去冀州地区看看。再者那袁公路则么能和你相比。主公在河北经营多年,势力也是不错。而且我们早就把冀州渤海郡太守的名额拿到了,到了渤海郡,主公再去找些人来相助。”

袁绍问道:“那以你之言,我该先去找那些那个门生故吏?”

逢纪想了一下,便道:“河内太守韩霜,顾川韩氏世代依附于袁家,对袁家忠心耿耿,且河内频临洛阳,主公可在河内近观洛阳形势。”

袁绍想了想,迟疑道:“可刘尧已经推荐让长沙太守孙坚接任河内太守,孙坚受刘尧保举还是他的亲信,与我袁家没有关系,到时孙坚到任,我该如何处之。”

逢纪阴笑道:“长沙到河内一路盗贼横行,孙坚能否安然到达河内就任,还要看他的造化。当时刘尧保举他的下属孙坚到河内郡就职,还是为了抢夺功劳,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没有受到有关河内郡易主的事。那明河内郡还在韩霜手里面。”袁绍听明白了逢纪的意思,便哈哈大笑起来,遂决定前往河内。

皇宫之中,董卓看着袁绍嚣张远去的背影,心里杀机弥漫,强行压制住,对袁逢厉声喝道:“你这个侄子非常无礼,我是看在你的面上,姑且饶之。依你之见,这废立之事该当如何?!”

董卓的眼神里露出阵阵杀机,袁逢这个平素只会勾心斗角的老官僚那里经得住,浑身求如筛糠,一个劲道:“丞相所言极是,丞相所言极是。”原来董卓已经自封为丞相。

卓见身为百官之首的袁隐对自己服服帖帖,不由得仰天大笑。群臣亦附和着强笑起来。突然,董卓收住笑容,抽出宝剑,一剑砍断面前的案几,厉声大喝道:“敢有阻碍废立之事者,当如此桌!”

群臣震恐,刚才还使劲陪着董卓一起笑,脸上笑容却没偶董卓收得那样快,笑容和震恐都堆在脸上,显得异常怪异。随后,董卓问率先投靠他的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袁绍会跑到哪里去?”

周毖答道:“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袁绍必是投靠某位袁氏的门生故吏;董公若强行追捕于他,他铤而走险,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散之,拜为一郡守,则袁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伍琼也诡言欺道:“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董卓便问:“该任命袁绍为何地太守?”

城门校尉伍琼对冀州刺史韩馥素无好感,便道:“现在冀州刺史韩馥荒废政绩,屡次冒犯董公,袁绍噜冒犯董公,不如将袁绍命为渤海太守,置于冀州刺史韩馥管辖,此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到时董公可坐收汪翁之利。”董卓大喜,便马上派人去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

九月十五,洛阳城内外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雨依然不能阻止董卓的废立决心,董卓强请太后、天子和陈留王在南宫崇德殿升殿,大会文武。大殿之上,董卓与袁逢两人,一武一文,率领群臣,齐声责令少帝刘辩应宣布退位,让予其弟陈留王刘协

董卓拔剑在手,对众人道:“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便命李儒读策:“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崩,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恭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母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李儒读策完毕……太傅袁魁上前,收取少帝刘辩所有天子专用饰佩、符章、玉坐、金绶……递交给陈留王刘协。而后袁瑰又引少帝刘辩走下龙椅,董卓扶持陈留王刘协登上龙椅,袁魁又引导少帝刘辩来到刘协面前,要北面称臣。

按照东汉的制度,帝王初登基时,设置太傅,兼录尚书事。一位帝王,只能有一位太傅……该太傅死……则太傅之职位也随之虚空不设。太待,主要负责弓导新帝,熟悉朝政运转;并辅助帝王……通晓尚书台等国家各种事务,以及向帝王指导国家政治秘诀:何事虽恶,可为;何事虽善,不可为。本该辅导少帝刘辩成长的太傅袁魁,却亲手将少帝弓多台下,改奉陈留王刘协为帝。台下那些大臣,脸上面无表情,心里却在鄙薄袁魁。

朱儁,丁原,王允这些董卓一党的军政头头脑脑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尤其是同为文官出身的王允。昨天董卓已经许诺了他司徒的位子,还让他作为辅政大臣之一。能够看到袁魁这位文臣之首吃瘪,王允可是高兴的很。

袁魁现年已近七旬,须发皆白,面目俊朗,道貌岸然,身为刘辩的太傅却扶持刘辩下台,脸上毫无愧色。袁魁面上再无愧色,心里却无法坦然,他原本一直低垂着眼帘,不敢正视少帝刘辩,就在扶着刘辩下台的那一刻,他禁不住抬起头,怜悯地看了一眼刘辩。没想到就是这一看,袁魁的脸色忽然大变,松开搀扶刘辩的手,捂着心口,指着刘辩:“他,他,他,不是”还没完,袁魁就气急攻心,吐出一大。血,然后昏厥过去。

董卓这时候正在抓紧刘协的登基仪式,担心袁魁出事耽误。赶紧命人将袁魁搀扶起来,又命宫中御医前来救治。过了好长时间,袁魁才苏醒过来,望着面前的董卓,悠悠地道:“他不是少帝刘辩。我们上了刘尧大当了!”

董卓连忙让人把那个少帝刘辩和太后何莲扶持过来,缓缓问道:“袁太傅,你为什么他不是呢?其他大臣都他就是少帝刘辩啊!”

袁魁指了指那个少帝刘辩:“你看看他的脖子,那上面有没有一颗痣?”董卓连忙走上前,揪住那个刘辩的衣服,往他脖子处一看,看了一圈,摇了摇头道:“没有啊,一个痣都没有?”

袁魁沉痛地头:“可那个真正的刘辩脖颈处有一个好明显的黑痣,当初我弓导他登基时曾看到过。”到这里,袁魁又瞥了一眼那个太后,也发现到一些破绽,哀声道:“这个太后也是假的,真的太后的前胸没有这么单薄,脖子上也没有这么多细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