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上京宫情史 > 第127章 fangdao

第127章 fangdao

王药在晋国的公馆里住了三天,却一直没有得到晋国皇帝的召见。不过到听到了许多小道的消息,比如说,现在这位皇帝,年纪尚不满四十,可是身体已经极差,不仅肺痨痰喘,不怎么能起身处置国事,而且膝下也没有留下一位皇子或公主。

若是晋国皇帝这身子骨不能坚持太久,自然,继位的是他名列金匮的弟兄们:一个赵王,一个吴王,年岁合适,呼声最高。

朝中的大小臣子自然也是站成了两派,都等着看哪位皇弟能够登上大统,将来自己才能够一飞冲天,否则必然是打入异端,甚至不得好死。朝堂之争一直是这样残酷。

按照道理公事尚未办完,皇帝未曾接见,王药也不适合到汴京自己的新家去看一看。不过此时焦灼不得,也只能平心静气地等待朝中的消息,估计消息不会来得太晚。

果不其然,第四天,赵王亲自到王药所住的驿馆拜访,而且未曾动用仪卫,未曾穿戴公服,是以一种礼贤下士的情态而来的。

赵王着一身象牙色圆领大袖襕衫,头上是软纱子的唐巾,施施然踏进门,倒像一个丰神俊朗的年轻士子,他一见王耀,便笑嘻嘻拱手施礼:“王枢密,别来无恙啊!”

王药对赵王其人已有所知,因此,并不愿意对他特别亲热,只泛泛地一笑,拱手为礼:“赵王您太抬举我!所谓枢密,早已被谪贬。如今某不过是来谈一谈两国边境上商贸往来的小事而已。赵王肯给这样的面子,王药深感荣幸!”

赵王笑道:“既然您谦虚,小王也不再称您为枢密了,无礼地唤您表字却疾,不知是否僭越?”

王药略微一挑眉,但也没再多说什么,既然赵王过来,自然是有所要求,而他也特别希望能够尽快解决看望住在汴京的父母的这件事,那么不得不和赵王摆脱客套,好好地深谈一番。于是王药笑道:“赵王殿下如此客气,倒叫王药心里惭愧了。”他亲自掸了掸驿馆的椅子请赵王坐下,还不断地客气着:“条件简陋,让赵王生受了!”

两个人对面对啜着茶,各自心怀鬼胎,却又都不愿意抢先说出第一句话,以免得把自己的弱点展现在对方面前。

终于还是赵王第一个开口:“却疾,听说你的父母已从临安搬到了汴京,这次难得的机会,你不回自己家里看一看吗?”

王药矜持地摇了摇头说:“公事尚未办好,岂敢先处置自己的私人之事?还是等官家召见之后,再行回家吧。”

赵王嗤笑道:“官家身子不好,自从从入春,已经在床榻上缠绵了一个月有余,现在还不能起身。所有的国政都是太后垂帘,与平章事等商议决策。太后毕竟一把年纪了,处置大事那叫没有办法,商贸往来之类的小事,也不愿劳烦。况且,晋国地大物博,自给自足,并不需要夏国的牛羊、皮毛、**品。却疾与其讲什么两国贸易,还不如好好和平章事说一说,日后边境之上如何打理才能保两国和平。”

王药笑着摇摇头:“赵王恕我直言,两国边境所要的和平,并不是在夏,而是在晋。前次打仗,王药与赵王殿下有过一面之缘,也想极力为故国保全一方领土、一方民众。如果说那时还是夏国遭了灾害,出此下策,那么,近来几场仗,并非夏国挑起,夏国却也一退再退,一让再让,算得上是仁至义尽了!”

赵王笑得嘴角僵硬,啜了一口茶,掩饰住脸上的尴尬情绪,然后摇了摇头说:“那么这个,日后再谈,我皇兄什么时候能够处置朝务,我现在也无法确定。不如我来做一个主,却疾已经多年未曾见过父母,不合圣人所讲的孝道,请却疾先回家看一看,国事徐徐再图。”赵王垂下眼睫,掩住眸子里的光。王药便知赵王的注,都下在他的家中,此刻盘马弯弓不肯多言,便是等着王家的人来做这个恶人。

这位胸有丘壑,而且野心十足的赵王,葫芦里究竟卖些什么药,王药屏息凝神,等着慢慢揭晓。

公事上既然算是暂时交割了,赵王派的人非常殷切地答应为王药引路,带他到自己父母在汴京的家去看一看。

既然来了,总要面对,何况自己千辛万苦回到故国,也是为了此日一晤。王药借口梳洗更衣,在公馆里的寝室凝神想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稍事更换,来到外间,对随着他来的几名夏国亲卫道:“我要回家看一看,且尚不知回家会遇到什么。我们这里,讲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所以,若是出了什么意外……你们如实汇报太后便是。”

临安王家在汴京的新屋子,位于朱雀街上,窄窄的青石路,撒着中午的温暖的阳光,入了巷口,王药下马牵行,沿路的小铺子里蒸着热气腾腾的馒头,阳光穿透蒸汽时,折射出七彩的虹光。几个小孩子穿着半旧的外衣,头顶扎着小鬏儿,拿着糖葫芦、面人儿之类的玩意儿从巷道里穿过,欢笑声银铃似的一串一串儿。

王药看着他们手中的面人儿,做成了牛郎织女和一串儿喜鹊,人物神似,颇有些趣味,不由伸了头看了看。拿面人儿的是个五六岁的女娃娃,怕他抢似的把面人儿一藏,昂着头说:“巷口面人儿刘做的,不贵,二十文一个,你自己去买嘛!”

王药不由笑了,对身前身后或带路、或随侍的几个人说:“我去买个面人儿。”

大家面面相觑——多大个人了,还喜欢这样孩子的玩意儿!可又不好说什么,只能目送着王药提着袍角,疾走如飞,去巷口挑面人儿了。

他好一会儿才回来,脸上带着孩子气的笑,手里是一个穆桂英的小相,眉目看不清楚,但身姿挺拔,动作飒爽,一手捏着头上的雉尾,一手握着腰间的剑,居然相当生动!王药对他的亲卫笑道:“这样的玩意儿,不知道小女孩喜欢不喜欢。”

一旁赵王派来带路的人凑趣道:“听说王大人家中好些侄子侄女,只怕小孩子都这些东西呢!”

王药愣了一愣,尴尬之色一现而逝,点头说:“是的。那么看,买的太少了,还不够分呢。我离家八年,还不知家里又添了几个侄子侄女,回去后好好数一数,再给他们带礼物——小孩子么,不患寡而患不均,差一点,只怕要吵翻天了。”行了两步,又悄声对他带来的一个亲卫道:“箱笼里有木头匣子,你帮我把这个装好,日后我要带回去的。”

他重新换了肃容,整顿衣衫,正了巾,抬头看了看巷子正中黑漆木门,匾额上题着“王”字的,上前叩了叩门环。

王家家族不小,但并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过了一会儿,门才“吱呀”一声开了,里头出来个眯缝着昏花老眼的白发老翁——大约是王家的门房了——他仔细看着王药,打量了半天仍是问:“你找谁?”

“陈伯,是我。”王药却认识他,笑着说,“我是阿药!”

周遭一片静,老门房大约眼睛不好,眯缝着从上到下打量王药,脸几乎都要凑到王药的鼻子边了,一会儿,只听见那老门房奇怪的声音:“阿药啊?小四郎啊?不是说死在外头了吗?”

王药脸上的笑容顿时绷不住了,尴尬了好一会儿才说:“没有,人家谣传。阿药回来了。小四郎回来了。陈伯,你给通报一下家里吧。”他已经备好了名帖了,回自己家还要投名帖,是极为难堪的,但大概也不得不这样,像个陌生人一样请见自己的父母、兄弟、家人。王药的背在春日的暖阳中,渐渐渗出汗水。他背后的人都知趣地不说话,免得他更下不来台。王药保持着平静的脸色,面对这样的难堪,也是意料之内,他既然已经以厚颜无耻著称了,也不在乎再厚颜无耻一些。

老门房疑惑地接过黄檗套印的名帖,凑到鼻子前又看了半天,才丢下一句:“请稍后。”关上大门,门里传来了他橐橐的脚步声。

王药咽了口唾沫,转身和风霁月地对身后的人说:“这是我自己家,你们回去吧。”掏出一块金佩挂塞到赵王府的人手中,道:“多谢引路。”

他的亲卫们有些担忧:“夷离堇,您这一个人进去……”

王药笑道:“你们跟进去,里头还是得我一个人面对。我的长辈要拿棍杖打我,你们好拦?要拿刀杀我,你们好挡?”又摇头道:“何况我也说得夸张,如今我是国使,晋国官家没有接见,国务尚未完成,家中的人也不敢造次。”

正说着,脚步声又传过来,门又“吱呀”一声开了,王药挥挥手:“你们去公馆等我吧。我若晚上不回去,自叫人来送信。”(83中文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