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 战胜心灵寂寞,人生从此不再难过

战胜心灵寂寞,人生从此不再难过

战胜心灵寂寞,人生从此不再难过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人生观念,就有不同的人生寂寞。寂寞,是每一个人都不愿与之为伴的,但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就逃不脱寂寞的纠缠。寂寞的这种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实在让人无奈。

喧嚣的人世使人们都希望自己远离寂寞,可偏偏它时隐时现很难绝迹。当困难和重负压弯了你的脊背,当希望与梦想和你开个玩笑做个鬼脸逃跑时,当遥远的目标在生活苦涩的显影剂中变得虚无缥缈时,当心中的种子拱不动现实板结的土地时,寂寞就会不约而至。它和你促膝谈心,喃喃絮语;它抚慰你,万般柔情。

可以说,寂寞是人生旅途中始终和你结伴而行却又无法摆脱的伴侣,是人生之旅一种驱之不散的状态。它就像藤缠树、树绕藤,与人生相依相伴,互附终生。

亿万富翁的寂寞:一个人不敢逛公园,不敢进饭店。

单身的寂寞:没有爱人陪伴身边,没有能聊天的人,别人似乎不尊重自己。

中年还没有能力成就事业的人的寂寞:前面无根基,一切从头再来。

二十出头的青年的寂寞:感觉无知,不知道怎么样和别人交流,不知道怎么样去处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雄心勃勃的人的寂寞:哀叹自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又知道自己不是英雄。

所以不管是哪一个人都会有寂寞。一个人的寂寞,不是名誉地位或有形的幸福所可以消除的。往往我们感到的是灵魂上的寂寞,是有苦有乐无处申说的寂寞,是没有人能真正懂得我们内心苦乐的寂寞。

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一切都没有兴趣。能对人生有热忱,生活才有光亮。

人人都应跟上时代的潮流,否则会落伍,会寂寞。但是在跟随时代脚步的同时,更要能经常保持一份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的冷静,才可以知道真正的方向,而在适当的时候,对这时代真正有所贡献。

人生本来就注定要到处漂泊的,因为我们有两只脚,有一个会幻想的脑子。不要把“漂泊流浪”当做是一种可怜的字眼,它正是我们所有人类一生的写照,也是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追寻的一种生活。

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使命的人即是伟人。如果你领略过真正的孤独与寂寞,而且你曾经用自己的力量战胜孤独寂寞,而找出自己的路,有了自己的创造与成就,你就可以相信,孤独与寂寞并不如你所以为的那样可怕,因为它对你有激励的作用。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能够对一件事物热衷地去爱好,去钻研,而不愿把时间浪费在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上的人,他不但不怕孤独,有时反而喜欢孤独。

中国人爱自由爱到极致,寂寞也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美。

假如人人都不肯主动地去找朋友,当然大家都会觉得孤独而寂寞,这是人之常理。

个人是渺小的,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做可能做到的事。人如果太狂妄,就难免寂寞与无助。

能够在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不觉得孤单;在冷清的时候,不觉得寂寞;在空闲的时候,不会无所事事,所靠的是内心的丰富与充实。

人与人之间在有形的亲密之下,还是有着无形的距离的。而且这距离有时很远,但是,我们不必为这距离而觉得悲观,我们只是必须承认这是一些事实而已。一个人能承认事实,就会有力量去面对事实,能面对事实,就不会觉得寂寞是可怕的了。

爱静的人对宁静的要求,正是为了要找到自己,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使自己不再寂寞。

因为我们总固执自己的成见,因为我们很少用同情和爱心去为别人设想,所以我们才容易陷于孤立和寂寞。

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单。

每个人的不安的心理都是突如其来的,每一个人的寂寞都是与生俱来的。除非你不去深想,除非你以表面上的热闹为满足,否则你总难免会感觉到:即使是在热闹繁华之中,你仍是孤零零的一个。

既然不想在沉默中灭亡,就要学会把心中的寂寞燃烧成照亮自己前进方向的烈火,就要把沉默郁结成可以折射阳光、闪亮自己生活的水晶、钻石。

和一些人聊天,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时下一种令人担忧的心态:浮躁。浮躁大凡是和耐不住寂寞有关的,因此,学会和寂寞相处,对避免产生浮躁心态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没有寂寞的人生却是有缺憾的人生,能战胜寂寞的人生才可能是圆满的人生。人有时是需要学会和寂寞相处的。辛弃疾在一首词中自嘲自己家屋是:“笑我庐,门掩草,径生苔。”这足见他当时身处的环境是何等孤独寂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读书写作,潜心创作。生活虽然看来索然无味,但他却饶有兴味:“味无味处求我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可见,成大事者大都善于和寂寞打交道,和孤独交朋友,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和寂寞相处要神情专一。孔子在谈到看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时总结出三种方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其由来始末,了解他的内心寄托。所谓“安”,按现代人的理解就是“心安理得”,心绪宁静。

宁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蓄势,是与轻浮焦躁全然有别的人格修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惟心境平和的时候,人才能专一,唯其专一,人才能隐默自守,从从容容,心无旁骛,才能真正做到可为世态炎凉所感,但不为人情冷暖所动,一心干自己的事。其实,人的智商没有大的差别,差别往往在于专注事物的程度不一样。投入精力不一,结果就会大相径庭。

要耐得住寂寞,就要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礼记》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可见感物而动是人之天性。人寂寞久了,更容易感物而动。

寂寞常常在人想入非非时钻空子。它不知深浅,你越是困惑烦恼、物欲萌动,它越是和你套近乎、拉关系,这就考验你怎样把握自己,不给它可乘之机。因此,必须要保持心底的那一份纯净,守静如一,安之若素;必须要保持对诱惑的一种警觉,闹处不闹,闲处不闲,静处不静,躁处不躁。这些对自己形成一种动处守静的人格和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

耐住寂寞,是一种长期的心理修炼和性格磨砺,是旷日持久的自己与自己较劲,是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

古人称五十岁是人的知天命之年,泛指此时是人的成熟黄金阶段,对自己偶然的一生算是有个来龙去脉的理解和认识。古人在总结人生经验时总是把它和“命”联系在一起,总结出“天命”、“立命”、“正命”等一系列的名词并细说了它们的内涵。

人虽生活在无可计量的偶然性和变化中,但绝不失去自己主宰自己的主动性,这叫“知天命”。“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所以立命”,“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这种“立命”、“知命”、“正命”,一方面明确了人自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明确了人生的某种可能性,其意义都是在鼓励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人生,把握住自己命运的决定权和主宰权,而绝非听命、认命、宿命。由此,消极地对待寂寞,囿于寂寞,不是积极向上的人生;善于和寂寞相处,战胜寂寞,才是昂扬可取的人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