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乱世晋隋 > 第一百二十章 历史的选择(1)

第一百二十章 历史的选择(1)

就在统万城破土动工的当年,三十二岁的刘勃勃称帝。按照惯例,文官们自然要编造新皇帝的身世、家谱,匈奴刘氏这一支,可谓源远流长。如果上溯祖宗十八代,与光武帝刘秀还有点关系。刘勃勃可不稀罕这个汉人祖先,他一直以正统的匈奴人自居,因此,为撇开和汉人的关系,刘勃勃决定改姓。(还有一种说法,匈奴单于曾经娶汉朝公主为妻,其后人从母姓,即为刘,这是得到刘勃勃本人证实的)

刘勃勃觉得自己“赫赫威名与天连”,于是改姓为“赫连”,将部落名字改为“赫连部”,为夏国的“黄金家族”。其他庶出的部落则命名为“铁伐”,希望匈奴子孙们都能“刚锐如铁,皆堪伐人”。

这些还不够。赫连勃勃在称帝的同时,下令大造兵器,夏国的能工巧匠们被源源不断地召往统万城。赫连勃勃对兵器的要求极为严格,他让士兵们拿着刚炼成的长矛戳击铠甲,如果矛断了,就杀死制矛的工匠;如果铠甲被刺穿,则杀死制作铠甲的工匠。

在死亡的威胁下,一件件精良的武器和铠甲被制作出来,然后送往战场,成为胡夏骑兵强大战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赫连勃勃兴奋之余,命人制作了一把数十斤的钢刀,名曰“大夏龙雀”,钢刀被反复锻炼一百次,直到削铁如泥为止。

赫连勃勃非常喜欢这把刀,为此还在刀背上铸写了气势磅礴的铭文,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大概和青龙偃月刀有一拼)

精良的武器装备,配上凶悍的匈奴骑兵,再加上赫连勃勃娴熟的指挥艺术。这样的军队,就是想打败仗都难。新官上任三把火,赫连勃勃把第一把火烧向了倒霉的后秦。双方在杏城展开激战,对于这场几乎毫无悬念地战斗,我们只要通报一下结果就行了:后秦军全军覆没,主帅姚逵、副帅姚大用被俘,三万秦军战死万余;其余两万尽数被坑杀。

经赫连勃勃一番折腾,后秦算是衰落下去了。沮渠蒙逊等几位凉主赶紧巴结凉州的新扛把子,什么“言未发而有笃爱之心,音一交而怀倾盖之顾”,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赫连勃勃也不好意思伸手打笑脸,便打着哈哈道:就这么着吧!

向赫连勃勃称贺的还有一个国家:西秦。趁着后秦衰落,乞伏乾归又复了国。这件事应该归功于乞伏炽磐,此人是乾归的儿子,姚兴觉得乞伏乾归不太老实,便把他留在长安当人质,让其子炽磐代领部众。后来,后秦战败,乞伏乾归逃出长安,恢复了“秦”的国号。再后来,乞伏乾归在一场未遂的政变中被杀,乞伏炽磐成了第三任西秦王。

随着一帮属国倒向胡夏,姚兴反而成了“孤家寡人”,他可放不下架子去求赫连勃勃,只好把无名邪火发到了那群不争气的小弟身上。后秦虽然不复当年之勇,但声望多少还剩点。姚兴利用这点可怜巴巴的老底,到处煽风点火,挑拨三凉关系。

姚兴的挑拨离间还真起到了效果,南凉秃发傉檀捧着姚兴的“圣旨”,兴冲冲地进攻北凉沮渠蒙逊,结果中了沮渠蒙逊的埋伏,三战皆败,被赶回姑臧。秃发傉檀气不过,便去攻打吐谷浑想挽回面子。乞伏炽磐非常富有冒险精神,他趁姑臧空虚,率军长驱直入,接管了南凉的地盘。南凉来不及闷哼一声就灭亡了。

又熬了两年,姚兴的上半截身子也被黄土掩埋了。这位皇帝在位二十二年,经历了前秦灭亡,凉州统一、再分裂等一系列标志性的大事件,可谓是一块活化石。姚兴算得上一位明主,但同时代的英雄太多了,相比之下,姚兴只能是浩瀚星空中的一颗不甚耀眼的明星。

前面我们提到过,姚兴生前立姚泓为太子,可这位太子实在太过文弱,不能招架住一帮兄弟,这对于风雨飘摇中的后秦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关于后秦内乱以及亡国的详细过程,我们留在后面说,因为这会涉及到另一股新兴势力,刘裕。

随着十六国进入末期,各个国家的生存战变得更加残酷,一着不慎就可能国破家亡。即便步步谨慎,也难防天上掉砖头(比如西秦)。凉州小国是这样,曾经不可一世的后秦是这样,就连中原北魏亦是如此。

比起凉州五国,北魏的处境要好得多。首先,北魏没有受到胡夏铁骑的骚扰,赫连勃勃无论如何勇猛,但从来不找拓跋珪的麻烦——原因很简单,打不过。而东方只剩下南北两燕苟延残喘。说北魏是北方第一强国毫不夸张。

偏偏拓跋珪是无福享受之人。公元309年,年仅三十八岁的拓跋珪崩于天安殿。拓跋珪晚年追寻长生不老之道,迷恋丹药,经常把一种“寒食散”的发药当饭吃。结果吃了没几年,拓跋珪原本强壮的身体就垮下来了。

由于“仙药”的副作用,拓跋珪经常出现幻觉,无非是某某人拿刀砍他之类的。于是,拓跋珪变得喜好猜忌,经常屠戮大臣,以致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北魏政权大有土崩瓦解之势。拓跋珪可能也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于是立拓跋嗣为太子,按照北魏的惯例,太子的母亲一定要被处死,而拓跋嗣生性孝顺,不愿意踩着母亲的尸体坐上龙椅,索性离家出走了。

在这种局势下,拓跋绍于天安殿谋杀了老爹,意图夺位。(拓跋珪几乎以一己之力建立了强大的魏帝国,堪称该时期最卓越的君主之一,相比于慕容垂等人,拓跋珪几乎是白手起家,十岁出头便带领族人开疆拓土。可惜的是,他没能同另一位英主刘裕过招,实在是一大憾事)

关于拓跋绍,还有段小小的故事。拓跋珪曾经去舅舅家串亲戚,无意中看上了早已过门的小姨贺氏,后来杀掉姑父,纳为妾室,生下拓跋绍。因为出身的缘故,拓跋绍一直看不上老大拓跋嗣,现在轮到拓跋绍坐庄,怎能轻易饶了拓跋嗣?

拓跋绍派人四处去寻,一个叫叔孙俊的正直大臣谎称知道太子藏身之处,博得了拓跋绍的信任。叔孙俊刚出城,便向拓跋嗣通风报信,拓跋嗣于是连夜赶到皇宫。宫廷侍卫们见正牌太子回来了,纷纷倒戈,他们一把揪出拓跋绍,将其剁成了肉酱。

除了拓跋绍,北魏皇室中几乎没人再能威胁到拓跋嗣的地位,在一片山呼声中,年仅十七岁的拓跋嗣坐稳了皇位。拓跋嗣刚登基,便着手收拾老爸留下来的烂摊子,拓跋嗣在军事上虽然不及其父,但在政治上确是一把好手。

拓跋嗣首先从内部入手,整顿吏治。先前被拓跋珪吓跑的一干大臣都被请出山林,官复原职;对于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一概清出庙堂。在外交上,拓跋嗣基本沿用先前的政治方略:西面交好后秦,共同遏制胡夏;东面不断向青州发展,逐步蚕食南北两燕;但有一点,拓跋嗣的做法颇为激进,那就是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态度。

前文提到过,魏国北部边境分布着许多小部落,其中最大的是高车和柔然,高车距离北魏较近,经常被拿来当靶子,到拓跋嗣这一代,基本被打成了游击队;而柔然部落就不那么听话了,他们经常趁拓跋珪外出时偷点东西。

拓跋嗣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麻烦。此后数月,北魏展开了大规模的募兵行动,规定每户居民出一名男丁。征召令一发出,十数万人浩浩荡荡地涌向前线,他们在主帅长孙嵩(长孙肥之子)的率领下,向柔然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这本是十六国时期一场再普通不过的战斗,却因一位女英雄的事迹变得人尽皆知。女英雄名叫魏木兰,亦称花木兰,这个名字初次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其中那句“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更是广为流传,成为巾帼英雄的标志性符号。

当然了,《木兰辞》只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笔者查阅了许多史料,如《魏书》《通鉴》《列女传》等,均不见记载,况且在当时残酷的战场环境中,女子极难生存下来,更别说做到将军)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几乎持续了拓跋嗣整个不长的皇帝生涯。经过北魏近乎灭族般的打击,柔然不得不选择北迁,从中国蒙古地区一直迁徙到西伯利亚地区,并最终被汉族和其他民族同化。

经过拓跋嗣数年的励精图治,北魏国力进一步增强,逐渐具备了统一北方的实力。在一片纷纷扰扰中,历史选择了拓跋嗣,选择了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