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乱世晋隋 > 第十三章 太子既殁

第十三章 太子既殁

贾南风和太子的关系逐渐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贾南风担心太子即位后自己会被废黜,所以想提前动手,以绝后患。

事情传到东宫,中护军赵俊建议太子先动手,废掉贾后,太子不以为然。刘卞去征询张华的意见,张华治国很有一套,对阴谋之事则一窍不通,他以毫不知情为由打发走了刘卞。贾后得知,把刘卞调到了雍州做刺史。京官外调,本不算多大点事,可这个刘卞心理素质实在不够硬,他以为事情已经败露,在劫难逃,干脆自杀了。

刘卞的做法很让人费解,镇守关中的是司马颙,司马颙素与贾后不和,朝廷人人皆知。司马颙爱惜贤士,刘卞的人身安全完全可以得到保证,而且他还可以和司马颙合作,以作东宫外援。

贾南风以皇帝生病为由把司马遹骗进了皇宫,她没有急于接见太子,而是令宫女陈舞把太子带到了另外一个房间。司马遹刚坐定,陈舞便把三升酒放在了太子面前,“这是陛下所赐美酒,还望太子殿下不要辜负陛下圣意!”

司马遹盯着大酒坛足足愣了五分钟,“本人不胜酒力,陛下也是知道的,这么多酒,恐怕喝不完啊!”

“剩一滴就是不孝!”陈舞威胁道,“殿下难道怕陛下加害东宫吗?!”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就喝吧!司马遹一通猛灌,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酒,随后扑通一声倒在地上,再也没了动静(那可是六斤酒)。

陈舞的任务成功完成,随后进来一个叫承福的小婢女(连婢女的姓名都能记录得如此详细,蔡氏之悲哀啊!)。承福拿着潘岳写好的草稿,假借诏书,命司马遹依样抄写,司马遹醉得连自己都不知道谁了,迷迷糊糊地抄了一半,头一歪,再也不省人事。

贾后需要的正是这一半太子的亲笔信,其内容如下:陛下应当自我了断,否则,我将进宫了断他;皇后理应随陛下西去,否则,我将亲手相送。

不久后,皇后令人将这封信于朝会上呈报司马衷,这只是例行程序罢了,无论司马衷相不相信,太子谋反已成事实。

群臣立刻分为两派,以张华为首的大臣主张彻查此事,以免引起国家动乱,东宫废立需从长计议;以贾后为首的一派则主张立即杀掉太子,以免发生不测。双方的态度都很坚决,朝会从早上进行到中午,再从中午进行到日落西山。双方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贾后不得不妥协,既然杀不了,那就废了太子吧!司马遹一旦搬出东宫事情就好办多了。张华等人也不再坚持,他们心里明白,贾后可不是吃素的,能保全太子性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公元299年12月30日,太子司马遹被废。一家人全部被幽禁于金墉城,谢玖于当天被杀。沉寂十年的西晋政局再起波澜。

司马遹虽不成器,毕竟是太子,是司马一族的正支。东宫不仅是一座府邸,更是一片政治重地。所谓自古兴衰看东宫,只要太子尚在,皇族的旁支就不敢随便行僭越之事,这既是出于祖制,同时也迫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

东宫悬空,局面就完全成了另一幅模样。上文提到,司马衷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现在连这个唯一的合法继承人也被打入了冷宫,另立太子则显得遥遥无期。朝中大臣对贾后废黜太子一事耿耿于怀,一时民怨四起。

这一切都被司马伦静静地看在眼里。他从群臣气愤的表情上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他已经在洛阳看了三年电影,是时候上台演一次主角了。他要废掉贾南风这个丑女人!

然而,属下孙秀问他:“罢黜皇后之后呢?”

司马伦一时语塞。恢复太子的东宫之位吗?这儿子可没他老子那么好控制,玩火**就不好了;不理会太子?群臣都在那里看着呢,民心所向,司马伦一光杆司令能玩出什么花样?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贾南风迅速帮司马伦解决了这一难题:他派弄臣孙虑杀了司马遹。

贾南风这下犯众怒了!

司马伦立即发兵讨伐贾后。临动手前,孙秀派人劝告张华倒戈,张华由贾后一手提拔,贾南风对他不薄,即使后者背叛全天下,也终究是他的主子,出于道义,张华拒绝了孙秀,同时关上了生命的最后一扇门。

司马伦三更起兵,首先控制了司马衷,司马衷下诏书诛杀贾谧(惠帝唯一一份亲自发布的诏书)。之后,司马伦让惠帝起草诏书拘捕贾后,惠帝不肯。司马伦没和他磨叽,自己写了一份,交给了司马冏(司马攸之子)。贾后一生矫诏无数,最后竟栽于矫诏之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不久后,贾南风被司马伦毒杀于金墉城。八年前,她曾在此逼死婆婆杨太后;一个月前,仍是此地,她杀了太子司马遹。杨太后死后,贾南风怕杨芷的魂魄去找司马炎告状,居然将婆婆面朝下入葬,还在棺椁上贴满符文,意图让杨芷永世不得翻身。

最后的日子里,不知贾南风有没有看到婆婆杨芷和太子司马遹的身影。

风光四世的贾氏一族就此被灭门。

司马伦为了篡位,杀了张华,裴頠等一干正直大臣,栋梁既折,西晋的宗庙社稷距轰然倒塌不远矣。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就此结束,自290年始,由300年终。朝廷栋梁被诛杀殆尽,社会生产力急剧倒退。在此期间,无论皇权争夺有多激烈,毕竟属于朝廷政变。但接下来的第二阶段则是大规模的内战,中央政府名存实亡。

公元300年,司马伦控制了朝廷。司马伦是司马懿的第九子,和司马亮属于同一辈分。司马懿一共九个儿子,就两个成器的(司马师,司马昭),其余的一个比一个废柴,祖宗的基业都被这群败类糟蹋了(儿子多也是祸害)。

司马伦谋逆之心昭然若揭,很多人看不下去。其中就有淮南王司马允,司马允是司马炎的儿子,论辈分,应尊司马伦为爷爷。司马伦清楚,这个孙子很不听话,于是想夺他兵权。司马伦任命司马允为太尉,西晋的太尉已经成了虚衔,司马允当然不干,他直接把诏书顶了回去。

第二封诏书很快来了:“司马允抗旨不尊,即刻收捕入狱…”御史宣完诏书,向身边的令史挥挥手,意为拘捕司马允。司马允接过诏书,竟发现是孙秀的笔迹(看来孙秀的字很有特点)!

事已至此,司马允唯有反抗一条路可走了。他立即杀了两名令史(御史见状不秒,溜了),随后集结兵马,杀向皇宫,宫内有太子老部下陈徽接应。

司马伦手下的乌合之众很快被杀散。司马伦后退至承华门,躲在树后面不敢露头。司马允士兵的军事素质普遍很高,他们只做了一件事:向宫内射箭。从早上八点一直射到下午两点,平均每棵树上都插着几百只弓箭(弓箭不要钱的啊?)。

内宫陈准(陈徽兄长)劝惠帝下诏停止抵抗。惠帝命令侍卫伏胤率领四百骑兵出宫宣旨。路上,他遇到了司马虔(司马伦第三子)。司马虔劝他说:“你若能趁机杀了司马允,我们绝对不会亏待你!”伏胤觉得这笔账很划得来,当下便答应了。

伏胤很快到达司马允阵前,拿着白纸圣旨,在司马允面前晃悠了半天,“我是陛下派来帮助将军的!”

司马允很是高兴,弓箭快射完了,这边正缺少援军呢!

伏胤的四百人就这样大大方方地冲入了司马允军中,然后亮出了明晃晃的屠刀。

毫无防备的司马允第一个命丧黄泉,两个儿子紧随其后。

一场叛乱,就此极富戏剧性的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