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乱世晋隋 > 第一百三十四章 翻篇!刘裕夺鼎

第一百三十四章 翻篇!刘裕夺鼎

刘义真可以跑路,但朱龄石没法跑,也无处可跑。回江东的路早被赫连勃勃的骷髅台挡住了,除非他朱龄石插上翅膀,否则骷髅台就是他的归宿。

朱龄石能做的只有死守,除了死守,还是死守。坚持两个月后,长安宣告陷落,朱龄石宁死不降,以身殉国。

长安的陷落,标志着刘裕浩大的北伐行动彻底泡汤。刘裕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多,到头来反而给赫连勃勃作了嫁衣裳。赫连勃勃白捡了一个大便宜,嘴角都咧到天上去了,胡夏至此达到全盛。

...

宝贝疙瘩生死未卜,怒气冲天的刘裕集结兵马,打算再次北伐,只是目的和上次有了很大不同:救刘义真。正当大军准备出发时,刘义真屁颠屁颠地回来了,刘裕抱起儿子就是一阵猛亲,然后终止了军事行动。

刘裕的第二次北伐正式宣告结束。在东晋的数次北伐中,就规模而言,从没有哪次可以和这次相媲美,也从没有如此损失惨重: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朱龄石,四位一流名将血洒疆场。

在这四人中,随便拎出一位都足矣独当一面,就治军才能而言,他们和檀道济不相上下,参照檀道济后来独战北魏的功业,刘裕简直赔大发了。这直接导致后来的元嘉朝无将可用,刘义隆不得让萧思话、沈庆之等二流将军充数。

幸运的是,关中虽然丢了,但刘裕收回了河南和汉中,并把河南作为对抗北魏铁骑的缓冲地带。在刘裕构筑的黄河、淮水、长江三道防御阵线中,河南作为第一道屏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河南,江东将直接面对北魏随时南下的威胁。

而汉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吧!汉中是巴蜀的门户,仿佛东晋的左臂,只要汉中尚存,南方就固若金汤。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南朝能顽强地保住江南,还得得益于汉中稳固。古往今来,北方政权南下,莫不先取巴蜀,然后顺流而下直捣黄龙。晋之前体现的不太明显,晋之后如元朝,再如清。蒙哥攻打四川时身亡;忽必烈也把四川作为主攻方向。

正是刘裕构筑的三道防御体系,保护了南朝一百五十多年。在第三道防线中,刘裕把重心放在扬州,只要扬州一丢,皇帝除了跑路就是被俘。这就要求扬州刺史一职必须由心腹中的心腹来担当。刘裕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刘义真。

当时刘裕的继母萧文寿尚在,萧老太君也是深明大义之人,一听说刘裕如此安排,赶紧拄着拐棍前去质问刘裕:“你二弟道怜和你一块儿长大,亲如兄弟,为什么不让他去?!”

刘裕解释道:“寄奴早就把道怜视为亲兄弟,怎会亏待他?只是怕他不能办妥而已。”

这番话可糊弄不了老太太,萧文寿怒斥道:“道怜年届五十,难道还不如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会办事吗?”

刘裕不敢顶嘴,只好把糊弄进行到底:“义真虽然名为州牧,但扬州乃京畿重地,大小事基本由寄奴主持,义真不过挂名罢了!寄奴怕二弟无法胜任,所以才出此下策。”经过刘裕如此解释,老太太才不再追究,刘道怜虽然和刘裕同父,但资质愚钝,难当大任,这个萧文寿自然是知道的。

于是乎,自刘裕之后,南朝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扬州刺史必须从宗室里面选;且血缘关系必须和当朝皇帝最近;最得皇帝信任。

解决了防守端的问题,该向龙椅进攻了。司马家的天下,大半都是刘裕打下来的,操劳了大半辈子,该享受几年劳动成果了吧?种庄稼还讲秋天收获呢,况且是打仗这种要命的职业。

刘裕不知让人卜了一卦,显示他之前还有一位晋室皇帝。刘裕二话不说,派人毒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司马德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大家倒也没吭声(比他爹司马曜死得还平静)。刘裕然后奉立深孚众望的司马德文,拉开了改朝换代的序幕。

司马德文无权无势,能保住吃饭的家伙就不错了,哪里敢和刘裕抗衡?为了多活几天,司马德文拼命讨好刘裕,增刘裕十二旒、乘金根车、加九锡、备五时副车、乐舞八佾...天花乱坠的背后,是东晋末帝的无奈和刘裕得意的笑。

篡位这种事,最好能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否则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刘裕淹死。于是,刘裕把百官请到家里,大宴宾客。见众人都喝得醉醺醺的,刘裕终于切入正题:“桓氏篡位,鼎命已移,我刘裕首倡大义,兴复帝事,南征北战,平定四海,终被封为宋公,加九锡之礼。常言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我今年五十有三了,今欲奉还爵位,解甲归田。”

不知大家伙喝醉了还是装傻,齐声为刘裕大唱颂歌,就是不上钩。刘裕顿时拉下脸来,但这种事又不好直接说明,只好假惺惺地与众人把酒言欢。

可到了傍晚时分,仍没人点破,刘裕好失望地送走了他们。(主要是刘裕采取的方式不太对头,如果有人当堂点破,就得背下乱臣贼子的名声,以后在同行面前怎么混?那帮士大夫们精明得很,这点事还能不懂?)

聪明人到底有,傅亮就是一个,这小子见众人走远,就偷偷返回来对刘裕说,臣愿意向陛下上书一封!刘裕大呼忠臣,立即命傅亮回去撰文。傅亮再出门,已是繁星满天,刚巧天空中突然有一颗彗星划过,傅亮长叹一声:“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第二天,傅亮把上书交给司马德文。司马德文早就不想当木偶了,想都没想便欣然同意。于是,刘裕顺理成章地接管了东晋的江山。

这一年是公元420年,刘裕五十三岁,距他起兵已过去二十一年的漫长岁月。刘裕是东晋的救命恩人,也是东晋的埋葬者。

.......

两晋的故事讲完了,十六国历史也告一段落。严格意义上说,之后的事件应属于另一个时代:南北朝。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它把北方游牧民族的强悍和秦淮河畔的莺歌燕舞融合,在一个多世纪里,铸造了一个涅槃后的新汉族。

......

这原本是全书的终点,接下来的部分(如果有的话),笔者想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予以呈现,具体方式正在考虑中......

就这样吧!一切待续。

 dian>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