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乱世晋隋 > 第九十一章 振兴之路

第九十一章 振兴之路

(前两天由于考英语六级,没顾得上更新,在此诚挚地向大家道声抱歉,以后会保持每日至少一更的速度,话说这次六级估计要开挂…唉,重在参与嘛!)

细心的拓跋仪还发现,后燕除了慕容垂,其余人等几乎都是一群酒囊饭袋,他劝说拓跋珪先熬死拓跋仪,再收拾那群废物。拓跋珪二十岁不到,自然比年近七旬的慕容垂要能活的多,他采纳了拓跋仪的计策,暂时放弃了对抗后燕的想法。

这年年底,拓跋珪准备了许多好东东,向名义上的宗主国进贡,可能因为拓跋珪的礼物比较值钱,后燕竟然绑了魏国使者的肉票,并以此为要挟,向魏国勒索马匹。拓跋珪不肯答应,便发誓与慕容垂断绝关系。

事后查明,慕容垂压根不知道这件事!原来,后燕的那帮大臣见魏国富得流油,于是瞒着慕容垂打起了歪主意。(为了区区几匹马,竟然不惜与魏国为敌,可见后燕的领导层确实如拓跋仪所道,早已腐朽不堪,支撑后燕社稷的,只剩慕容垂一根即将垮塌的栋梁而已)

没了后燕的束缚,拓跋珪把矛头指向了魏国北面的一些小部落。

这些小部落分布在今蒙古一带,左起新疆西部,东至渤海湾,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其中以柔然和高车两部实力最为强盛,高车因为距魏国较近,最先被摆平;而柔然因为位置偏僻(主要分布在茫茫大漠),魏国一直鞭长莫及。

经过拓跋珪的数年努力,魏国渐渐有了远征的能力;而与后燕交恶,更加坚定了拓跋珪出兵的想法,反正肉就摆在桌上,即便拓跋珪不动手,慕容垂也不会干流口水,不打白不打!况且柔然一旦与后燕联手,事情就没这么简单了。

不久后,魏国正式出兵,这是魏国自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外用兵。拓跋珪为一饱口福,把家底全带上了。柔然打不过,只得向大漠深处狂奔,竟然一口气跑出六百里。

拓跋珪跟在柔然屁股后面一通狂追,粮草渐渐供应不上了,众将都建议魏军回师,以后再做打算,他们不敢擅言退兵之事,便请求战功卓著的张衮面见皇帝。

拓跋珪面色凝重地问他:“如果杀了多余的战马,能够三天口粮吗?”

“足够!”张衮信誓旦旦地回答,“可是…”

“好!传我军令,军中的盔甲辎重一律丢弃,加快行军速度,一定要在三日内赶上柔然!”

拓跋珪此举可谓破釜沉舟了,三天时间,追到柔然还好说,万一追不到呢?大漠里天气炎热,动辄五六十度的高温;而且没什么果腹的东西,如果失败,魏军全军覆没的命运将无法避免——这就是一场赌博,而结果却是存亡两重天。

第三天傍晚,死亡线上的魏军终于发现了许多杂乱无章的脚印。大漠里多风,早上的印痕,不消半天工夫,就会被沙风抹得一干二净,而脚印如此清晰,说明柔然人尚未走远。

魏军快马加鞭,终于在南床山下的一片湖泊边发现了柔然的大部队,魏军拼尽全力,大败柔然军,并且俘虏其所有部众,拓跋珪把这些人全部迁徙到云中(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居住。(柔然姓氏很杂,其中有一个姓“斛律”的贵族最为有名)

在一片欢呼声中,拓跋珪兴致大发,得意洋洋地问众人道:“你们知道我留三日军粮的用意吗?”

见群臣不解,拓跋珪更加兴奋,他接着说:“柔然人是举族迁徙,速度远远赶不上我们骑兵,此为其一;这样的大部落行走在茫茫沙漠中,必然会寻找水源,速度会更加减缓,三天的时间差,足矣!”(年纪轻轻,就能有此见解,魏国之福啊!)

帝国北部虽然平定,魏国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南方的刘卫辰趁魏军人疲马乏,派儿子直力鞮(真不知道刘卫辰怎么给儿子取了这么个“智力低”的名字)率军八万,大肆进犯魏国南部。

时隔这么多年,曾经与刘卫辰公事的慕容垂,乞伏乾归等人早就称孤道寡,而刘卫辰仍然只是一股流窜势力,只有河套平原一块根据地还不用心经营,就知道找邻居的麻烦。

刘卫辰还为自己的侵略行径找了个理由:为讨伐贺兰而来,与你拓跋珪无关。贺兰是拓跋珪的亲舅舅,哪能没关系?刘卫辰的借口可不怎么高明。

拓跋珪刚回到盛乐不久,日益紧迫的战事再次将他催上了战马。刘卫辰九月犯边,拓跋珪十一月奋起还击,他根本没把直力鞮放在眼里,仅仅率领五千多人迎战。三天后,两军在铁歧山(今内蒙古阴山以北)相遇。

这下直力鞮纳闷了:一个小娃娃,带着五千多人,来对抗自己的八万大军,这是闹哪样啊!纳闷完毕,直力鞮叫嚣道:“大家伙儿都给我上,一定要把这个小娃娃活捉喽,我要拿柳条狠狠地抽他的屁股!”

直力鞮终究没等来拓跋珪,因为两军刚交锋,铁弗军便显露出败象,魏军虽然人少,但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刘卫辰的强盗军平日里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还行,遇到魏军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本来只是前锋失利,大军远没到溃散的地步,若冷静地组织防线,铁弗军还是有希望的,可问题出在直力鞮这里,他见势不妙,连声招呼都不打就独自开溜了!士兵们见主帅逃命,以最快的速度一哄而散。

拓跋珪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刘卫辰的老巢,直力鞮的八万人几乎是铁弗部的全部家当,刘卫辰无法守城,带着族人弃城而逃,拓跋珪派轻骑追击,不久便赶上了他。刘卫辰在乱军中被部下所杀,直力鞮被逮回盛乐。

刘卫辰的宗族五千多人全部被杀,只有刘卫辰的小儿子刘勃勃侥幸逃脱。小家伙才十一岁,他一路风尘,好不容易逃到薛干部避难,这是一个依附于刘卫辰的铁弗小部落,小到连部落名称都没有,只好以酋长薛干的名字代指。

拓跋珪属于那种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他吸取苻坚的前车之鉴,派使者到薛干那里要人,薛干部虽然人少势微,却颇将仁义,他把刘勃勃带到使者跟前,哭诉道:“小勃勃因为国破家亡才投靠于我,我怎么忍心把他送到魏国呢?麻烦告诉你家主人,就说薛干愿意归顺大魏,而勃勃一事请不要过多追究了!”

怕拓跋珪不同意,薛干连夜把刘勃勃送到老朋友莫奕干那里,莫奕干非常喜欢这个小孩子,就把女儿嫁给他(11岁成亲,会不会有些太小了…),并严密保护起来。

拓跋珪转念一想,一个十一岁的小孩子,料他也掀不起什么风浪;如果非要赶尽杀绝,反而有损他的英明,于是大发慈悲,饶了小勃勃一命。

随着将河套地区纳入版图,魏国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至目前,拓跋珪把那些能打的全打下来了,综合实力从末位上升到第四,在北方,仅次于姚兴的后秦和慕容垂的后燕。拓跋珪暂时还不想招惹这两个狠角色,况且连年征战,国家已不堪重负。

前文提到的那七个国家(前秦已亡),该重新排排序了,它们从强到弱依次为:东晋帝国司马曜;鲜卑后燕慕容垂;羌族后秦姚兴;鲜卑魏国拓跋珪;氐族后凉吕光;鲜卑西秦乞伏乾归;

而慕容永的西燕很荣幸地成为末位,不是燕国衰落,而是前几国的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所谓弱肉强食,想西燕这样的小国,若非效仿魏国中兴,迟早有一天会步入后秦的老路。

慕容永没有拓跋珪那么大的志向,自西燕建立之日起,它似乎只是将恢复前燕作为国策,从来没有惦记邻居家里的好东西。后来遇到后燕这块巨大的绊脚石,便开始固步自封,毫无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