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新战国策——二战风云录 > 第三十回建缓冲苏军忙西进固后方芬兰起战端

第三十回建缓冲苏军忙西进固后方芬兰起战端

第三十回建缓冲苏军忙西进

固后方芬兰起战端

纳粹德国大举进攻波兰后,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为了防止纳粹德国乘势东进,防止战火东延。199年9月17日,正当德军攻占大半波兰,合围华沙,并限令华沙当局在1小时内投降之时,苏联政府向波兰驻苏大使递交了一份声明。

声明指出:“波兰政府已经崩溃且已无生命迹象,这说明,实际上波兰国家和政府已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之间缔结的条约已归于无效。”

“波兰已经成为可能对苏联造成威胁的种种偶然和意外事件的方便场所。苏联政府迄今为止一直是保持中立的,但它不能再以中立的态度来对待这种局势了。”

“苏联政府对居住在波兰境内的同胞-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的命运不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同胞被抛弃,任人摆布而毫无保障。鉴于这种局势,苏联政府命令红军总司令部所属部队越过国界,去把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居民的生命财产,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同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以同样内容发表了广播演说。

凌晨,百万苏军越过苏波边境向波兰东部进军,不仅进驻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而且越过寇松线。苏联所占领的波兰地区面积为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人。

紧接着,9月8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边界条约,确定了两国瓜分波兰后的“最后国界”。10月,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政权,并分别并入苏联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

为了防止战火东延,从199年9月到1940年8月,苏联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苏军出兵波兰占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速了波兰的灭亡。苏联为了本身利益,恃强凌弱并吞邻国领土,并获得纳粹德国的支持,从而增加了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疑虑和反感。

当然,苏联推行东方政策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此时苏联四面受敌,面临强敌压境的危险局势。希特勒原来打算不仅要占领波兰,而且要往东南插到巴尔干,还可能往东北插向波罗的海各国,尽可能深入,把利沃夫作为纳粹乌克兰的首府。

德国人的战略表明了这一点,在粉碎了波兰前线后,德国人并没有停下来收拾波兰战场,而是横扫波兰向前进军,朝东南到利沃夫,朝东北到维尔纳。

罗马尼亚的“铁卫队”,曾计划举行广泛的暴动,以迎接德国军队的到来。然而一看到河对岸是苏联军队而非德国军队时,暴动就消沉下去了。

从这时起,苏联利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给予的喘息机会,不仅准备防御,而且也通过战争以外的一切措施,来阻挡德国渗入东欧各国。

斯大林的头一个措施,是通过缔结一些同盟的办法,沿着苏联的西部边境,建立一条很宽的缓冲地带。在把0年前波兰违背国际联盟旨意,夺去的立陶宛故都维尔纳交还给立陶宛,从而打下了友好往来的基础。紧接着,莫斯科邀请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派遣它们的外交部长,到莫斯科去讨论缔结一项同盟的问题。

到199年10月10日,离苏联人把军队开进波兰不到一个月,苏联已经同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结成了军事同盟。而这三个国家,过去曾经是敌军入侵的大道。原来也曾是彼得大帝建造的一系列强固的海军基地,就这样归于苏联的控制之下。虽然大多数美国报纸谴责苏联的这种行动,但是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抓住了问题的所在,他说:“一天比一天更加清楚,苏联正在建立一片从波罗的海一直伸展到黑海的巨大防御地区。”

随之而来的是,苏联戏剧性地把50万日耳曼人,从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驱逐出境。波罗的海日耳曼人是波罗的海国家中的上层,其中一些人,几世纪来一直都是食采邑的贵族。在俄国革命时,就是这些人,把德国军队引进来推翻当地的红色政权的。驱逐了他们,也就驱逐了对苏联最危险的第五纵队。

希特勒看到,苏联作为一个中立国,乃是他走向世界霸权的直接障碍。在互不侵犯条约存在的个月时间里,苏联三次阻止了纳粹的前进。苏军进军波兰把希特勒的东进阻滞了一年;苏军进军比萨拉亚,牵制了希特勒对英国的入侵;莫斯科在巴尔干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强权政治,把希特勒拖住在达达尼尔海峡。

正如丘吉尔9月5日,在致英国战时内阁一文所说:俄国以波兰敌人的地位所占领的界线和阵地,正是它当初作为一个可靠和被猜忌的朋友可能占领的那些地方。事实上的差别,并没有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大。俄国人动员了极大的军队,而且已经显示出他们自己能够从他们战前的阵地迅速地向远方推进。他们现在已和德国在边界相对峙,而德国想要不防守这个东部战线,是绝不可能的。它必须留驻一支庞大的德国军队加以防守。据我了解,甘末林将军估计这支军队至少有0个师,但可能有5个师,甚至更多。因此,一个东部战线是可能存在着的。

丘吉尔认为,很可能,一个对俄国、英国和法国都有共同利益的东南战线,也会建立起来。这只北极熊的左掌,已经堵住了由波兰到罗马尼亚的通道。俄国对于巴尔干国家的南斯拉夫民族,有着传统的利害关系。德国人到达黑海地区,将成为对于俄国一个极大的威胁,而对土耳其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因此,除了可能的东部战线外,一个可能的东南战线也会建立。它将形成一个新月形,由里加湾直到亚得里亚海之滨。

斯大林没有浪费时间,9月4日,爱沙尼亚外交部长奉召访问莫斯科,4天后,他的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一个互助条约,条约给予苏联在爱沙尼亚境内重要基地驻防的权利。10月1日,苏联红军和空军就去驻守了。对拉脱维亚也采取了同样的步骤,而苏联的驻军也在立陶宛出现了。这样,通往列宁格勒的南路以及半个芬兰湾,已由苏联的武装部队很快加以阻断,以防止德国可能的入侵。

10月初,芬兰政治家、曾经签订191年苏芬和约的帕西基维到莫斯科。苏联的要求很广,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兰边界线,必须后移相当距离,使列宁格勒脱离敌方炮火的威胁。苏联的要求包括:芬兰割让芬兰湾内若干岛屿;将雷由锡半岛,连同芬兰北极海内唯一的不冻港比特萨摩,一并租借给苏联;最重要的是,将位于芬兰湾入口处的汉戈港,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及空军基地。

芬兰人对以上要求,除最后一条外,都准备让步。在他们看来,如果芬兰湾的要害地点被俄国掌握后,芬兰在战略上的安全和国家安全就荡然无存。谈判在11月1日宣告破裂,芬兰政府开始动员,并加强他们在卡累利阿边境的军队。

11月8日,莫洛托夫宣布《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作废。两天以后,苏联军队就沿着长达千英里的芬兰边境,从八处进攻。同日早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受到苏联空军的轰炸。

苏军进攻的主力,最先集中在卡累利阿地峡芬兰边境防御工事。这是一个设防地带,从南至北纵深达0英里,穿过积雪甚厚的森林区。它被称为曼纳海姆防线,曼纳海姆是芬兰总司令,同时也是1917年使芬兰免于被布尔什维克党征服的重要人物。

苏联以其强大的军力,无缘无故进攻邻国,在英国、法国、尤其是在美国激起了人们的愤慨。但不久,人们又感到惊讶和如释重负。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最初几个星期的战争中,苏联军队毫无进展。进攻的军队开始时,几乎全是从列宁格勒的驻军中抽调来的。虽然芬兰军队的全部战斗力量仅有将近0万人,却表现出良好的战绩。他们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和一种不久被称为“莫洛托夫鸡尾酒”的新式手榴弹,对付苏联的坦克。

苏联政府预计可以长驱直入。他们初期对赫尔辛基及其他地方进行空袭,虽然规模不大,但希望借此可以造成人们的恐怖心理。苏军虽然数量上比芬兰军队强大得多,但训练不佳。空袭及侵入芬兰国土,造成芬兰人斗志昂扬,万众一心,共同抵御侵略者,并以绝对的决心和最高明的战术,进行战斗。

担任进攻比特萨摩的苏军,虽然毫不费力驱退了当地700名芬兰士兵。但对芬兰“腰部地带”的进攻,却对苏军造成了惨重的损失。这一片地带几乎全是松林,地势稍有起伏,此时积雪冻结有一尺深厚,气候非常寒冷。芬兰人在雪屐和御寒方面,都有良好的配备,相反,苏联人两者都缺乏。而且芬兰人证明了他们每个人都是富于进攻精神的战士,在侦察及森林战争方面,都受过高度的训练。苏军依赖庞大的人数和重型武器,结果毫无成效。

在整个战线上,芬兰边界的哨兵缓慢地撤离公路,苏军纵队在他们的后面追踪。等到他们深入大约0英里,就受到芬兰军队的袭击。苏联军队前面遇到芬兰人在森林中构筑的防线,无法前进,左右翼受到日夜不断的猛攻,他们后面的交通线又遭遇切断,于是纵队被切得支离破碎。在损失惨重后,重新退回到开始进攻的地点。到1月底,苏联准备经过“腰部地带”,向前推进的整个计划破产了。

对卡累利阿地峡曼纳海姆防线的进攻,结果也不妙。约有两师苏军准备在拉多加湖北部进行包抄运动,但他们遇到了与更北面地段的战斗相同的命运。对曼纳海姆防线,苏军1月初调遣了约1个师的兵力,进行了一系列集团攻击,在整个1月中,攻势持续不断。苏军大炮的轰击不够充分;他们的坦克大部分是轻型的;连续的正面进攻都被击退,损失惨重而毫无所获。

在这场战争中,还开创了一个新的战术运动,这就是狙击战。由于整个战争是在冬季严寒中进行的,史家称之为“冬战”。狙击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就出现在这场严冬血战中。

西蒙·海耶是在“冬季战争”中,开始他的狙击手生涯的。在摄氏零下0-40度的环境,西蒙·海耶带领他的狙击小组,身着白色伪装服,脚踩滑雪板,穿梭于大雪封山的荒郊野外,隐蔽在丛林深处,不断射杀行进中的苏军士兵,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当时的苏联红军士兵身穿棕褐色制服,在白色雪地中辛苦跋涉的他们成了西蒙·海耶的活靶子。

在战争中,被确认击毙的红军人员共有505人,是出自于他之手,另有非官方的统计指出他的战果为54人。除此之外,他在轻机枪上也射杀了近00人,杀敌数直破七百。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他受伤前100天内所创造出来的惊人数目,平均一天杀敌超过5人。由于芬兰的冬天白昼较短,因此也可以说他在有日光时每小时狙杀一名苏军,简直令苏军惊恐万状。

最恐怖的情形出现在野外宿营的夜晚,曾有红军在围着篝火取暖时,被躲在黑暗中的芬兰狙击手挨个瞄准射击。而受冻挨饿的红军战士,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竟无动于衷,因为他们对能活到天亮根本就绝望了。

西蒙·海耶的狙击技术是老式的,他没有激光瞄准器,也没有50口径子弹。他有的只有敏锐的感官,和一把老式莫辛纳甘狙击步枪。经统计,二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要.5万发子弹。越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0万发子弹,伊拉克战争则要10万发子弹。然而同时期的一名狙击手却平均只需1.发。

苏联红军尝试用各种计划来除掉他,包括反狙击手以及火炮攻击。但他们做到的最好战绩,是使用榴弹炮损伤了他的外套。

全线失败使苏军认识到,与他们过去的敌人不同。他们认清在北部森林战争中,单凭数量是不能战胜芬兰人的优越战术。所以决定用攻坚战方法,集中全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在攻坚战中,大量集中使用大炮和重型坦克,可以充分发挥威力。这种战争需要大规模准备,致使从年底起,全线趋于沉寂。

芬兰的初战获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连锁反映。在英国方面,有人甚至庆幸他们,不曾越出常规把苏联拉到自己身边。他们过于草率作出结论,以为清党行动已经破坏了苏军,同时苏联政治和社会制度本身,现在已经得到了证实。

持有这种见解的,不仅限于英国。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无疑都曾把芬兰战争所暴露的情形,作了深刻的考虑。这无疑影响到纳粹元首的思想。

由于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签订的条约,大家对苏联政府本来已非常愤慨,最近所表现出的“侵略”行为,更是火上浇油。此外,又掺杂着蔑视苏联军队所表现的无能,和同情英勇的芬兰人的激奋心情。尽管英法两国已经宣战,但人们却迫切希望从英国、美国,尤其是法国,以飞机和其他宝贵的战争物资,以及派遣志愿军等办法援助芬兰。

1940年月,惨重的代价不得不使苏联人低下了骄傲的头,重新面对现实,坐下来与芬兰谈判。但伦敦和巴黎竭力阻挠了那次签字。法国总理达拉第告诉芬兰说,一支英法远征军已经整装待发,准备前往救援。张伯伦和达拉第压迫瑞典,同意让这支远征军过境,虽然这将使瑞典也卷入战争。

月11日《纽约时报》驻伦敦记者报道说:“伦敦盛传将发生具有更广阔战线的战争,也许是对俄国的战争。”

但幸运的很,这种谣传没有成为现实。由于瑞典坚持了中立以及曼纳海姆将军低估了苏联的兵力,“转变战争方向”使之成为全世界反苏大战的企图没有成为现实。曼纳海姆曾经告诉英法盟国,他在5月之前不需要援助;而张伯伦原来期望,到那时可以迫使瑞典同意军队过境。

芬兰人和英国人做梦都想不到,曼纳海姆防线在冬季进攻中就被突破了。在曼纳海姆预定援军到来之前两个月,芬兰人就求和了,苏芬战争就此结束了。

在和约条款中,苏联人取得了曼纳海姆防线和汉哥海军基地,从而在陆地和海洋上保卫了通向列宁格勒的通道。这样一来,从波罗的海海岸的汉哥,直到黑海海岸的多瑙河口,这一跨越欧洲的绵长缓冲地带已经完成了。这对巩固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改善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和北方舰队的战略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苏芬战争后,斯大林决心就实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红军的人事制度以及战略战术进行彻底改革。朱可夫后来称1940年为“大转变的一年”。军官的地位和权威提高了。将军和其他军官以及军士的军衔得到了恢复。由于“大清洗”的缘故,在这次战争中,感到训练有素的军官极其缺乏,所以开设了军官集训班。在大清洗中被判刑的4000多名军官被召回,其中包括罗科索夫斯基、罗特米斯特罗夫和托尔布欣,后来他们都成了苏联的元帅。对军事条令做了修改,强调的重点放在指挥和纪律上。

在这些激动不安的日子里,斯大林除了放手提拨具有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的中下级军官外,还精心选择他的最高级军事指挥员。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布琼尼、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等,这些军事奇才都开始集结在斯大林周围。

就在斯大林巩固西部防线的同时,希特勒也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但面对众多焦点,他会采取何种行动,成为各国预测、思考、应对的主要方面。那么,希特勒的魔爪到底会伸向何处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