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刘心武自选集·散文 > 河城与湖城

河城与湖城

有学者以巴黎与北京作比,认为二者的区别,体现于前者为“双岸城市”而后者为“单岸城市”,即巴黎以塞纳河上的西岱岛为“脐”,整个城市以河为脉,呈涟漪状生发而成;北京却甩开南面的永定河,取“水北山南”的阳势,以紫禁城为中心,呈井田状生发而成。论者以为这种城市面貌的差异,体现出了东西方文明的异质性。西方文明在发展中有一种执拗的“海洋——商业”取向,而东方文明则固守“内陆——农业”取向。

粗略地想来,上述分析,不无道理。欧洲的都会名城,呈“双岸”状态的确实不胜枚举,除巴黎外,伦敦骑于泰晤士河,柏林跨于斯普雷河,罗马分傍于台伯河,布达与佩斯于多瑙河两岸整合为一城,布拉格由伏尔塔瓦河西岸发展于东岸,华沙任维斯瓦河北淌中分,莫斯科则由莫斯科河与其支流亚乌扎河切割……此外我们还可以毫不费力地罗列出里昂、慕尼黑、日内瓦、基辅等等。这些欧洲城市,大都很早就重漕运、热外贸,其“双岸”架构,洵非偶然。中国的城市,且不说北京、西安、沈阳、洛阳这些地方,就是依江的大城,如南京,它也是只在江之南侧发展自己,航道与江桥于一般市民来说,只能算是近郊景观;20世纪发展起来的沿海通商口岸中,也就是天津有海河穿城而过,堪称“双岸城市”,直到80年代,上海与广州虽都傍江而立,但黄浦江之东、珠江之南,还是被视为“城外”,或至多美其名曰“都市里的村庄”;大概确实是中国人潜意识里有种力求立足于“原上”的稳定感,总觉得被河汊所切割的城市太紊乱,而且那种浮动的“波上”感只能是一时用于遣兴,不堪大用,所以有些小城尚容忍其呈“双岸”或“多岸”状,一到建大城,便必甩开江河,正襟危坐般地居于一方“宝地”之怀。

不过依我细想,面对毕竟是多种多样的城市格局,一律用“双岸”或“单岸”的模式来衡量城市的性格,恐怕到头来会落于胶柱鼓瑟。我们还可取另外的角度,来观察城市风貌与市民性格的某种共生性。

北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并非没有水道流经市内,比如现在北京崇文门、宣武门外,虽已无一条江河流经其中,但从所遗留的“水道子”“三里河”“河泊厂”等地名,便透露出了当年曾有水运存在。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即使现在的北京,也并非是一座纯粹的“陆城”,那些一般公园绿地中的湖池且忽略不计,北京其实是一座城区中有大面积水域的都城,从西北往中轴附近看,它有六大块湖面相属连,按顺序是:积水潭、什刹海后海、什刹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其中前三个湖面,如今仍是非圈定的自然景观,与附近基本保持古城特色的胡同、四合院居民区相连属;目前已有聪明的生意人将其开发为“老北京胡同游”的区域,吸引了不少的海外游客;确实,北京古都的神韵,在这西北城的湖区积淀最为浓酽。从某种程度上说,北京其实可称之为“湖城”。湖虽也是水域,并且北京的湖水并非淤雨而成,是源于玉泉山而最终泻于通惠河的活脉,但湖毕竟是湖,不同于江河,它是宁静淡泊、恬然安谧的,它没有竞争之态,颇具能忍之心,可是一旦发泄起内在的情感,那也非同小可——我在北京什刹海畔居住过十八年,隆冬,湖水冰封,似极静穆,但在深夜,因气温过冷,湖水因进一步冰冻而猛然膨胀,便会在湖盆中发出訇然的冰吼,那声音真是惊心动魄!

北京是常用来与上海对比的。往昔的“京派”“海派”之别,且不再论。现在随着浦东开发的旺势,上海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双岸城市”,则已是定局。尤其如今上海外滩的新姿,两座大桥,新拓岸台,露天剧场,喷泉巨雕……都更体现出其江城的动势与华彩;过去上海所最引为骄傲的,只是西岸高楼巨宇的剪影,而如今崛起的浦东,已用东方明珠等既具有前卫意蕴又体现着民族精神的超高建筑,勾勒着更加动人心魄的天际轮廓线,待那座不仅是上海第一、中国第一,甚至也是世界第一的摩天大楼耸起时,还有谁再好意思说浦东是“都市里的村庄”呢?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汇聚点与激发新活力的温床。城市文明应是多样的,而不应纳入一个哪怕是很不错的模式。“单岸”“双岸”,“湖城”“江城”,都应视为人类在地球上创造的璀璨明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