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刘心武自选集·散文 > 都市项链款式多

都市项链款式多

我们常用“万家灯火”形容城市夜景,其实有的时候从有的角度观察城市,那荧荧的灯火倒未必是出自万千的家居,比如我曾在夜半飞抵阿联酋的迪拜,从班机舷窗鸟瞰,映入眼里的是几道纵横交错的灿烂珠串,那是迪拜城郊公路上的路灯构成的光影,十分抢眼,令人难忘。可见都市街巷、公路的路灯,正犹如穿着晚礼服的城市脖项上挂出的珠链,不可小觑。

直到如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乡村里,是不设路灯的。路灯是城市的产物。传统的乡村一到夜晚便整体进入睡眠状态,然而城市却总有不眠的一面,到近代则更有所谓的“夜生活”跃动着,特别是汽车的普及,使得路灯这一公众共享的照明设施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夜都会可能会熄灭掉写字楼和家居的灯火,却万万不能中断路灯的光焰。

一般来说,路灯的功能性是大大超越于它的审美价值的。尤其是高速公路与城市环路两旁的路灯,现在各个国家的设置方式,都是尽量使照明的亮度充分而又柔和匀净,却尽量不让驾驶员感觉到灯柱灯杆与灯体的存在。在市内一些主要的干道上,往往也是这样一种处理方式。比如入夜后从我家朝南的窗户望出去,立体交叉桥的大转盘犹如一块硕大的玉璧,而连着它的通往王府井的那条大街上的街灯,便犹如闪烁着珍珠芒晕的长长垂链,流光溢彩,构成我远行在外时,怀乡思家的生动记忆,然而,我却一直并不清楚那立交桥上的照明器与那马路上的路灯究竟是怎样的造型。这种造光而匿形的路灯系统,看来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然而夜都会这美人儿的灯光项链,注重灯柱灯体造型的,也还很多,并且款式相当丰富。我们在福尔摩斯探案那样的电视连续剧里,可以看到带蜷曲装饰花样的铸铁架、玻璃罩的尖顶盒形街灯,那种西洋古典式街灯的造型,是与哥特式尖拱顶建筑风格相匹配的,传达出一种特有的氛围和情调。这种街灯里最初可能点的是蜡烛,每晚由点灯人打开一面玻璃罩,用长长的引火器将其点燃,到凌晨时再由他用同样是长长的灭焰罩将烛焰熄灭。后来它可能变成了煤气灯。再后来可能是炭精灯。最后才在里面装上电灯,灯泡可能不断地更新改进着,甚至于用上了新型的节能灯。然而,这种造型的灯体,似乎成了一种人们久视不厌的定式,不仅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流传至今,在其他国家,比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开始出现在某些地方。当然,人类总是一方面延续美好的传统,一方面不断地创新,在城市街灯的款式上,各民族创新的例子很多。各个城市中总有一些街区,是市民们流动量最大,而景观共享程度最高的地方,尤其是商业区的步行街,那里的街灯,就不仅是夜晚照明的器物,甚至在大白天里,它那独特的造型,也应成为令市民和游客们赏心悦目的部件。莫斯科著名的阿尔巴特步行街,两旁的建筑物是古典风格的,街灯却颇具现代派韵味,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冬季的斯德哥尔摩街巷,人们故意在电光下还要等距地摆放些古色古香的大烛台,甚至点燃些落地搁置的“火把盆”,这就更超越了功能性考虑,是对古雅生活品位的刻意追求。我们国家天安门广场及附近街区的巨大“兰花灯”,更是把中国古典美与现代中国人的昂扬气派揉合得极为成功的设计,可谓与京都礼服配合得恰到好处的几条项链,既璀璨华美而又落落大方。上海外滩黄浦江畔更新后的路灯,与周遭环境也可谓珠联璧合,不待燃亮,亦堪观赏。

我曾在《城市夜光》一文中,提出了重视入夜后城市光影的美学意蕴的问题,但那篇文章里没有专门讨论城市的街灯。据说一些国家的建筑行业中,专有一批人是从事布光的,他们把建筑物的外光与街区的光影当作一门学问来钻研,并相应地设计、配置有关设施,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我相信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会尽快赶上那些暂时领先的国家,给我们祖国大地上可爱的城镇,戴上串串熠熠生辉的项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