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大唐之龙傲天下 > 第110章 西扩战略(一)

第110章 西扩战略(一)

第110章 西扩战略(一)

李贤这几天脸上终于有了安心的笑容,李孝并没急于回松州,看得出来他很自由。在李孝离开后,袁处一面派人向松州刺史贾养性报告情况,一面派人来天平村帮李贤修房子送东西。

他不想干,也不愿意干,可他又不敢不干。权衡再三,袁处决定还是等刺史大人做决定。李孝一个被贬的皇子,身份等同于庶民,可他并不是真正的庶民,哪怕一个三品大员,也无法和皇亲国戚相比,何况李孝不是皇亲,他是皇上的儿子。

袁处也算是有头脑的,他认为李孝敢这么猖狂,那一定是有所依仗。派人去向贾刺史报告的同时,写了一封信派人快马送往洛阳,交给他的恩师吏部员外郎耿长顺,托他向皇上、皇后谏言,报告李孝、李贤的情况,同时又派人前往松州打听李孝的情况。

贾养性可不是王方翼,他接到袁处的报告吓一跳,李孝想干什么?他是四品刺史,也算是高官,了解的事情要多不少,朝中的后台也比较硬,因此也派人上京城报告。同时告诉袁处,尽力满足李贤的要求,稳住他,等侯长安洛阳的命令。

李孝也想知道自己这么做的结果,派人回松州通知徐文,了解洛阳情况,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报告?

同时派人监视巴州刺史府,他也就在李贤这里住下,派出身边的人前往林县,去把月玲和晓慧她们接到松州宁远村。

李孝最后还是同意了杨凡的建议,谷城县兴山那里说不上放弃,但距离宁远太远,既然这是山区,如今局面已打开,那就以后把这里作为长期的根据地。

反正李孝也没打算向大唐内部扩张,他的目标是吐蕃,最次也是原来吐谷浑的地盘,这些地区贫困落后,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是大唐控制力薄弱的地方,又是和吐蕃、西突厥相连接的地方。

几十年时间里,双方在这些地区拉锯,互有胜负,战火不断。李孝就要在这里发展,一来能稳定边关,二来能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最主要的是文化,让汉家文化,中原文明进入这里。

就像松州一样,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当地九黎族人,苗桐壮各族人都有,还有不少吐蕃人,可他们一点也不归心,总是把大唐认为是别的国家,宗派性,宗族性十分严重。

李孝没什么治国的政治才能,他也没学过这些,但他明白一个道理,经济控制远比其他方法有效。因此他创立了新新小区,吸收的人根本不管什么民族,只是要求进入新新小区居住,做工的必须使用汉语,汉字,提倡穿汉家衣服。

虽然他的区政府没有明确规定,可下面这些人却扩大化执行。很快,进入新新小区的人就明白过来,那些不是官员的管理人,对汉人是很好的,只要他们穿汉服说汉语,就能一视同仁。

进展虽然缓慢,但李孝不着急,他有很多时间来完成这些。为了找到好工作,为了能挣到钱,那些少数民族也努力的向中原文化靠拢。本来这些人就向往大唐的汉家文明,毕竟农耕文明要超过游牧民族的生活水平。

让李孝这么做,是他想起后世看的一本书,当中提到过,在隋朝的时候,东突厥和北方胡姓提出,希望隋文帝同意他们穿汉家衣服,使用汉人的礼仪。

可隋文帝做出了一个最傻逼的决定,竟然不同意。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李孝搞不清楚,还有这么没远见的人吗?世界上任何侵略,没有文化侵略来得凶猛和有效果。人家主动投靠却拒之门外,这是李孝怎么也不能理解的。

民族融合,首先融合的是文化和习俗,并不是地域,文化认同才是真正的认同,那就像血脉一样,是承传,是千年万年的承传。一个民族文化没有消亡,他就永远不会消亡。

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进步,难道人类会回到古前人类饮毛茹血,结绳记事的年代吗?想到这点,李孝发出指示,学会汉语,会说汉话,穿汉家衣服的,会受到重视和优惠政策。

在一个民族思想还不强烈的时代,很多通过古丝绸之路进入松州的大食人,在松州换上汉人唐服,再来宁远、绿树贸易中心交易。

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波斯人,穿着汉家长衫,头上戴着幞巾,李孝怎么看怎么滑稽。不过他很高兴,他希望有一天让大唐的威名传遍天下,让汉家文化文明照耀世界。可那不是他这一代能实现的,所以李孝只是努力做。

有李孝这样一个不守规矩的人陪着,李贤不再寂寞。原来让李孝带出来的坏毛病又开始抬头,两个人游山玩水,骑马射箭,因为不敢抗拒李孝的威胁,袁处得到贾养性同意后,宣布天平村免除赋税三年,一个小村子而已,当然把任务摊派到别的村子。

天平村的人很快就知道了,来的这个年轻人是李贤的弟弟,是王爷,三年他们不用服徭役,不用上缴税钱,这可是大快人心的事,对李孝是万分感激,。

对于李孝还自称王爷,李贤有些隐隐的担心,他是原来的太子,没人敢在削爵位之后还称王爷,那就是自立为王,是造反的举动。他劝李孝别这么干,但李孝的一句话就把李贤堵回来:“我是皇子,当今皇上是我爹,我是天生的王爷,谁也弄不下去。想否认我,那就是否认皇权,那才是真的造反。”

对李孝这种不讲理的说法,李贤也没办法。天平村几天之内大变样,李孝可是拥有好几个县那么大的地盘,又是工厂林立,商铺遍地的商业中心,他最不缺的就是钱。一个小小的村子,人口不过几百,养着他也养得起。他是大肆挥霍,用钱在买人心。

本来想再等几天,等月玲她们到了,一起回宁远。今天本来约好和李贤一同登天平山,可他刚起来,跟随他身边的警卫队队长王明进来:“王爷,宁远杨先生急报。”

李孝接过那份报告看了一遍,一下站起来说道:“通知警卫队集合,我们立即回宁远。”

李贤担心地问道:“五弟发生了什么?”

李孝脸上闪过一丝凶狠:“论钦陵授权格桑日普,出动两万兵马进攻格木屯,我要赶回去。”

李贤一惊:“五弟为什么不上报父皇,请求增兵,那是两万人马?”

李孝冷笑一声:“我想向西进攻还没有理由,他们送上门来。两万人马,还不够看的。向朝廷报告有王刺史,用我报什么?别担心,安心住着,记住我说的话。”

李贤不知道李孝有多大力量,知道他手里有一定兵力,否则不会这么嚣张,但能对抗两万吐蕃兵,李孝难道兵马已过万?这让李贤心里有了一丝担心。看来孝弟野心不小,想想父皇、母后是如何对他的,脸上那一丝担忧更重。

李孝又哪能不明白,笑笑说道:“别担心,我不会和你抢皇位的,我也不想当皇上。我的目的就是修理吐蕃赞普,不听话就修理闷罐。”

李贤不知道闷罐是什么?但明白李孝的意思,不好意思的说道:“太子是李显,怎么是和我抢皇位?”

李孝也不想解释:“算了,以后你就明白,我先走了,注意安全,有事派人上松州通知我。”

看李孝那随意的样,根本没把两万吐蕃兵放到眼里,也就说道:“你也小心,战场上刀剑无眼,你这是为国而战,可父皇……”

李孝摇头:“别这么说,我这是为大唐天下而战,等我回来。”

李孝说完把马车留下,骑上一匹马和护卫队百十人离开天平村向松州赶去。李贤叹口气,他实在弄不明白李孝,都是父皇的儿子,李孝这些到底在哪学的,难道他真是天才?看来大唐江山早晚是他的,即使李显当皇帝,也不会容下李孝,何况母后那么强势的人。

在李贤心里,认为早晚李孝有和母后直接冲突的那一天,那时自己该怎么办呢?转念一想,自己是废太子,是母后、父皇不喜欢的人,担心这些干什么?

李孝对自己很不错,一直提他对不起大哥,不想再对不起自己。母亲真的能杀自己的亲生儿子吗?看了一眼放到桌上的那首诗叹口气,希望母后能明白。

从松州到巴州本来也不远的,李孝为了赶时间没坐马车,而是骑马返回的。别看他说得轻松,但自己心里知道,他的宁远护卫总队是三个大队才三千人,而吐蕃军是两万。

他们为什么突然进攻宁远?本来自己已停止了一切行动,准备来一次大的军事行动,一举占领金沙江以东的地方,把边界推进到金沙江沿岸,依靠江水天险可以有效的防御一段时间,完成对吐蕃西城用兵的准备。

李孝算计的地区,都不是富裕的地方。人口稀少,没有多少土地,算是蛮荒之地,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大唐对这些地区控制力度很轻,这也是他从松州搞这么长时间,洛阳方面根本不知道的原因。

朝廷方面得到的消息都是来自边区的官员报告,当地官府没有上报,朝廷中枢也就不知道什么。天高皇帝远,土皇帝这些词也就是这么来的。为此太宗时期把全国划分十道,用于行政监察,有官员对各地进行巡查,主要是监督吏治,并不是管理地方。巡察使也不是常设的官员,并没有固定的机构,大部分由御史负责。

王方翼是松州刺史,他不上报,武则天基本不知道什么。解决了吐蕃方面的使者,袭扰他们部落的是吐蕃自己人干的,大唐当然不能做出什么决定。李治认为这件事上王方翼处理的不错,让吐蕃没有出兵的借口。

但是论钦陵却出动大军二十万进攻北庭瓜州一带,向青海进攻,迫使大唐派兵阻击,战况也是胶滞状态。

李孝并没向朝廷报告,他只是一个流放的皇子,搞的一切都是私下的事,他没认为芒松芒赞死了这么大的事,武则天和李治会不知道。

吐蕃进攻大唐,明显是虚张声势掩盖内部不稳,转移矛盾,他也打算趁这段时间完成自己的战略扩张。没想到吐蕃却先行动了,这是为什么?难道刚当上赞普的尺带赤珠波杰有胆量和大唐全面开战?

带着满腹的疑问快马加鞭的赶回宁远,李孝一回来他的几个手下立即聚在一起,看到刘奇竟然也到了,还有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李孝不认识。见李孝出来坐下,这些人一起施礼:“参见王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