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大唐之龙傲天下 > 第210章 狄仁杰的智慧(二)

第210章 狄仁杰的智慧(二)

第210章 狄仁杰的智慧(二)

武则天也来了兴趣,狄仁杰的神断之名可是天下传闻,他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寻找出破绽,从而找出真正的凶犯。难道真不是李孝所为?如果不是李孝那就另有其人,找出真正的凶手才能真正的安全,也就点头说道:“本宫知道狄卿忠心,那你就说说看。”

狄仁杰说道:“谢太后信任,臣并不了解全部情况,当时也并不在洛水岸边,只是听了别人的传言,因此有一些初步的推断。根据乡间传闻,许王聪明过人,才能如神,小小年龄就能发明创造,更是从一个庶出皇子走到今天,能以极小的力量抗拒吐蕃的大军,不但让吐蕃连续败北,同时收复多州之地,此时辖地十几州,拥兵几万,岂能是没有头脑之人。”

狄仁杰的分析得到朝中大臣的肯定,李孝的军事、政治才能是得到公认的,没谁可以反驳。狄仁杰说道:“据臣所知到目前为止,许王并没公开举出反旗,也没进攻大唐一州一县,那就是他并不想造反。”

一边的姜恪说道:“狄大人,也许李孝认为时机不到,他准备的还不成熟,所以不敢发动。”

狄仁杰点头说道:“不错,许王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他不举反旗也可能是准备不充足,并没把握。”

姜格有些得意,狄仁杰也得承认自己说得对。狄仁杰接着说道:“既然李孝认为没有准备充足,还不足以反叛,为什么要派人来杀太后自我暴露呢?”

姜格无法回答,但朝堂上并不是一个人,阎立本上前:“狄大人也许许王认为朝中并不能发现是他干的。”

狄仁杰又是冷眼看了一下阎立本,他的才艺和绘画确实很高,但头脑和品德并不高明,也就淡然的说道:“闫大人,许王发明的钢弩天下绝无仅有,他会不知道钢弩能暴露身份吗?这么简单的问题想来闫大人也不会犯,何况才智高绝的许王。”

狄仁杰这明显是说阎立本头脑简单,让他十分愤怒。狄仁杰转头对武则天说道:“有三个疑点让臣认为刺杀太后的另有其人。”

“哦?”武则天连忙问道:“哪三个疑点?”

狄仁杰说道:“第一,太后还记不记得第一次李贤派兵讨伐刘家集,他的兵被击败,可那时许王还没有兵力,也不具备那个实力,最后他也否认,说那是另有其人。第二次丘神绩大将军领兵前往宁远接王妃和世子,他被一个叫张冲的击败,事后许王上表说那不是他干的,还是一伙神秘的人干的。这次又是一些不知道身份的人出来刺杀太后,而且使用宁远军的武器,这是第一个疑点,臣怀疑有一伙势力隐在暗处破坏。”

满朝文武全被震惊了,这些事他们可全知道,但没有人深究这些,狄仁杰并不在朝中为官,却能推断出这些,不能不佩服他的头脑。武则天也有些怀疑,但还是问道:“那其他两个疑点呢?”

狄仁杰说道:“许王有众多手下,精通兵法阵战,这是洛水河畔,有众多的御林军和围观百姓,难道他会不明白十几个人根本杀不了太后吗?这种愚蠢的行为恐怕一个没有领兵打仗的人也不会犯,所以臣认为不像是许王所为。”

狄仁杰停顿一下接着说道:“据臣所知,许王手下有名士杨凡,此人是当年杨玄感的后人,才智高绝,一直隐居被许王收为手下,黄栎是川蜀名士,并不低于朝中宰辅的才能,又有一个名满天下的书剑双绝林炎,这些人可称大才,如此低级的错误他们恐怕不会犯,就算许王想干,他们也会阻止,这两个疑点更让臣怀疑并非许王派人刺杀太后。”

大殿上的人哑口无言,不服气的武承嗣说道:“这些狄大人又是如何知道的?”

狄仁杰傲然一笑:“李孝其实野心不小,潜藏不露,一直敌我难分,臣也不过是习惯性的多了解一些而已。还有一点我在豫州平定地方得到一条消息,在越王举兵前,琅邪王李冲曾经派人联系过许王,但许王拒绝了,后来也没有参与。就连徐敬业谋反也派人联系过许王,他都没做出反应,试想此时已平定了反叛,许王会出来杀太后吗?”

这些情况武则天并不知道,吃惊的说道:“狄卿知道许王为什么不响应吗?”

狄仁杰摇头说道:“臣只是片面了解,并不能断定,但有两种可能,第一,许王认为他们难以成功,所以不想参与。第二,也可能是将来权力不好分配,不想为别人做嫁衣。”

武则天点点头:“如此看来,李孝觊觎的是皇位。”

狄仁杰说道:“臣不敢下断言,有些怀疑,所以才说李孝野心不小。”

武则天眼里闪过一丝狠辣,说道:“如此更不能容下他。”

狄仁杰并不了解李孝,他同样不想看到天下大乱,黎民受苦,越王李贞叛乱,虽然前后历时不过一个月,但诛连的人以高达上万,为此才派自己去豫州的。好不容易才平定那里,也需要十几年才能恢复。虽然太后掌权有违礼制,但这些年太后的治国理政能力是有目共睹的。狄仁杰是能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他不认为非得男人掌权,只要利国利民,谁当皇帝都一样。

狄仁杰的思想李孝并不了解,他对狄仁杰的了解是基于后世影视剧,只是知道他是忠于武则天的,也很有刑侦手段,能破奇案,其他的并不了解。和武则天的天生敌对,加上为了自保,他不得不根本不联系朝中大臣,低调做人,更何况狄仁杰这样忠于武则天的人。

还有一方面,李孝对武则天很失望,她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历史上说的那么好,大肆修建洛阳宫,同时好大喜功,又修建明堂万象神宫,到处收刮民财,根据情报组报告,为了收集铁料,各地州府竟然毁农具,而铸造铁锭。

这些也是促使李孝断绝和大唐来往的原因,他觉得武则天如此,真的不配拥有天下。既然自己有能力,那就推翻她,加上丘神绩被击败,自己收服李孝逸和王重山他们,以彻底和大唐决裂,狄仁杰这样的铁杆粉丝也就不再李孝的考虑之下。

但让李孝没想到的是狄仁杰却如此了解自己,失去了联系狄仁杰的机会。听到武则天的话,狄仁杰说道:“太后,当务之急不是平定李孝,而是那隐藏于暗中的人,他如此做意图很明显,就是想挑起你和李孝的争斗,他们可以渔利。”

“渔利?”武则天可不是没主见的人,虽然狄仁杰说得头头是道,但越是如此,越不能放过李孝。一旦时间长了,养虎为患,挑起争斗又怎么样?渔利?那也要看是不是两败俱伤,李孝有实力和自己两败俱伤吗?

也就说道:“狄卿家如果假以时日,许王做大实力增强的时候,他会不发兵吗?那时又怎么办?再说那暗中的力量还不能确定有没有,也许是许王故布疑阵。”

狄仁杰也不能断定,他毕竟不是神仙,还无法了解真相,这些也不是靠推算就能确定的,躬身说道:“太后,臣请回大理寺任职,查清此案。”

武则天摇摇头:“狄卿之才怎么能进大理寺,张光辅新逝,朝中无人,武承嗣出任尚书令,狄卿就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光禄大夫,兼任纳言。”

这一下可是够重用的,身加好几个职务,同时位列三品,又是宰相之职。狄仁杰躬身说道:“谢太后。”

最高兴的是武承嗣,他一步登天成为尚书令,那就是宰相当中的第一人,他竟然有些感谢那个刺客杀了张光辅成全了他。

又处理了一些其他事情,武则天退朝,本来想出兵攻打李孝,让狄仁杰的一番话这件事放下。但武则天并没有放下,李孝威胁太大,虽然这一次又不是他干的,但时间一久,李孝必反,那就不能让他羽翼丰满。

回到紫宸殿的她立即把刘仁轨、武承嗣和孙处约、赵本仁这些人召来。紫宸殿里武则天说道:“刘爱卿你认为讨伐李孝,何人领兵为好?”

刘仁轨没敢说,前一次是武承嗣推荐的李孝逸,但二十万大军全都投降了,这次派谁去也不保险,李孝是亲王皇子,投降李孝也没什么,一旦不敌可能就归降了,就算能胜利也可能投降,毕竟没什么心理负担。

太后登基以势在必行,那忠于李家的人能可靠吗?也就不好回答。刘仁轨是兵部尚书,又是同平章事,孙处约是黄门侍郎,也就说道:“臣认为只有刘尚书领兵才能把握一些,当年刘尚书饮马辽东,可是得到先帝称赞的。”

武则天并不是太信任刘仁轨,他毕竟是先皇李治的旧臣,让他领兵也不好办,她一犹豫的时候,刘仁轨也不能推脱,那不是证明自己胆小怕死的问题,是忠不忠心的问题。还没等他说话,武承嗣说道:“太后,上次薛大将军击败李贞,证明她很有军事才能,此次讨伐李孝,我认为薛大师可为刘大人的副将,必定能灭掉李孝。”

刘仁轨差点没掐死武承嗣,薛怀义能打胜仗,是他运气好,这哪是让薛怀义协助自己,就是监视自己,但他并没反叛之心,因此说道:“臣愿往,为太后解忧。”

武则天当然明白武承嗣的意思,也就点头说道:“那好,刘大人出任宁远道行军大总管,调麴崇裕为左军总管,岑长倩为右军总管,薛怀义为中军副将,袁怀礼为后军总管,姜格为节度使,协调进攻,起兵三十万讨伐宁远。”

刘仁轨说道:“太后,已何名起兵?”

也确实,李孝并没造反,举出反旗,用什么名义兴兵讨伐?武承嗣说道:“这不简单,太后洛水授石封神,李孝派人刺杀,这个罪名还够吗?”

见武则天同意,刘仁轨也不能反对。武承嗣说道:“刘大人领兵作战,家眷在长安十分不安全,我认为接来洛阳才好。”

武则天当时表示同意,刘仁轨心里明白,看来自己不能击败李孝,就只能战死沙场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