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大唐之龙傲天下 > 第225章 逆转之变

第225章 逆转之变

第225章 逆转之变

甘州李孝皇宫大殿上,对于身份来说,这里显得小了一些,也寒酸一些,但登上大殿的人却很严肃。

这是新的大唐,新的起点,当他们登上大殿的时候,发现大殿上已出现变化。那个桌子已撤掉,正中的座位也换成了一把龙椅,下面的座位全部撤销,上殿的群臣都已经站着了。按着殿中执事的要求,所有臣子分成两排,文东武西,按品阶战好。

在侯朝房已然被通知,对于杨凡和黄栎来说喜忧参半,看来他们的皇上终于进入角色,不知道是好是坏。今后就要看李孝是个什么样的君主了。李孝走到今天的位置,也是他们从下面推动的结果。

看着下面众人施礼,李孝说道:“众卿平身,有事早奏。”

他的话让下面这些人精神一振,皇上终于开始行使他的皇权,都严肃的站立直身子。

作为中书令的黄栎说道:“皇上,益州新降,王长杰的职务还是代职,益州所辖各县和西州官员尚未确定,请皇上定夺。”

李孝说道:“这些事由三省会同吏部,研究出名单和合适人选上报由朕批准。从现在起各部门正常运作,以后收回的地方照此办理。原来的大周官员,只是考核他的政绩和官声,不用考虑他是不是归降过大周。”

黄栎正是担心这点,李孝口气中透出的意思,是罢免所有的原来官员,换上宁远的人,这是好事,那就是宁远的人都会高升。但天下之大,何止千万州县,宁远哪有那么多合格的人才。

再说归顺大周,支持武皇帝只是没办法,他们的才能是不能否认的,李孝的做法并不行。可此时谁也不能提出任用原来的官员,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刚登基的李孝会怎么做。

李孝的话解开了黄栎的担心,由衷的躬身说道:“皇上英明,臣会和众臣研究。”

李孝说道:“晋文斌”晋文斌上前一步,李孝说道:“晋卿立即组建战时参谋部,制定向长安进攻,夺取长安的计划。”

“是,臣遵旨”晋文斌很兴奋,他是唯一一个有别于大唐的部门,大唐总参谋部总参谋长,这个部门的存在让很多人不理解。既然全面恢复大唐官制,为什么晋文斌没有成为兵部尚书。

其实恢复大唐的制度是李孝接受杨凡的意思,防止出现百姓不承认李孝新政权的情况。因此取消了原来的名称,各地的市一级行政单位,全都恢复为州,也把市长变回刺史。宁远王府时设立的各局并没撤销,只是在他之上成立了三省六部和九寺五监,把原来的各个局归入不同的部门管理。

说明白就是成立了上级主管部门。原来李孝直接指挥各个局,现在成为直接指挥各个部和监。再说简单一点就是李孝指挥三省,三省之中的尚书省来管理各部,而各部又指挥各局。

李孝同意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他发现单独一个宁远他的办法还行,如果是全国,那就不行了。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几千万人口,单靠自己一个人累死也不行。

所以同意成立更高一级的行政单位,也就出现了六部和五监九寺,其实并没有全恢复,因为暂时还用不上那么大的部门,也没有那么多的官员。

各部只有一个尚书,其他的人员什么侍郎和员外郎都没有。这一切怎么不让李孝手下的人兴奋,那是多少空缺啊,好好努力就有上升的机会。

特别是李孝让晋文斌制定计划,准备兵发长安,而不是洛阳。作为有头脑的一些人马上明白,大唐真正的国都是长安,大周的国都才是洛阳。按道理推翻武氏大周应该兵发洛阳,但李孝却决定兵发长安。不过也对,只要夺取长安,从潼关再进攻洛阳也不错。

李孝也清楚真正决定这些事是不用所有人参加的,那只能耽误事,也就说道:“黄大人,林大人,杨大人三省官员留下,去朕的御书房,其他人各司其职,散朝。”

李孝刚回到御书房,杨凡他们就到了。李孝笑着说:“都坐下吧,我们有些事要研究。”

杨凡说道:“皇上,臣认为我们应该派人向各地官府传旨,让他们归降,我想大周未必能得到所有官员的支持,心向大唐的大有人在,他们必定起兵响应。”

李孝摇摇头:“杨卿,你还是没明白朕的意思,我知道那样必然能有半数的人起来反对武媚娘的大周,但你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吗?”

杨凡一愣:“臣未明白”

李孝说道:“此时武媚娘是篡权,天下平稳过渡,并未引来刀兵,如果此时我发出诏令,那结果是什么?必然是各地宣布独立,脱离大周的控制。人是有野心的,他们是甘心臣服我吗?未必。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每个人都想自己说了算。以大唐的控制能力,不会超过千里,那千里以外呢?会成为一个个诸侯。以勤王为借口必然组织军队,各地官府都有军队,会形成什么?就是军阀割据一方。为了统一政令,即使我们灭掉武媚娘的大周,也必然要再次出兵围剿他们,由此引来无边战火。”

李孝的一番话让这些自认为高才的人吃惊不已,原来皇上有这么深远的眼光。确实如此,那些边远的地方,一旦有了军事能力,十年,二十年可能几十年无法平定。

李孝确实没这头脑,但他有太多的历史经验教训,可以参照的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成功的例子,有两个失败的例子。

一个是唐朝的安史之乱,大唐虽然恢复了江山,但也造成藩镇割据,从此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为下降。当时唐玄宗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他发出了诏令,各地节度使举兵勤王,可那些人勤王的作用不大,却养成了他们自己的势力。最后平定天下还是太子和中央的军队,各地藩镇并没起多大作用。再一个就是唐末,黄剿造反攻陷长安,唐僖宗逃进四川,发出同样的诏令,最后的结果是大唐灭在这些藩镇手里,让中国陷入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混乱。

两个成功的例子就是南宋的时候,金兵攻占北方之后,建康南渡建立南宋,那时还是统一的政权,天下稳定。元朝灭掉金国之后,和南宋维持稳定关系。最后横渡长江一举灭掉南宋,成功统一国家。第二个例子是李自成灭掉大明之后,明朝的南明皇帝没有号召力,崇祯没有下达那样的命令。满清入关后一路南下,迅速平定天下,完成大清三百年的基础安定。

到了近代,又一次失败的例子,革命党推翻了清朝,却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控制天下,以致天下有野心的人纷纷起来建立武装,造成了军阀混战十几年。蒋介石刚刚统一天下来不及稳定,长期混战让国力衰弱,日本趁机发动了全面侵华,差一点亡国。

李孝一直难以决定该怎么做,就是他在思考这些。当他明确自己的身份,明白应该做些什么的时候,他把这些成功失败的经验想一遍,就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他不应该利用天下的力量,那样是很快会灭掉武则天,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可那样会养成一些大军阀。那个隐藏在暗中的人,可能等的就是这一天吧。

李孝加强宁远军,并不举反旗,也不联系任何人,就是为了这些。既然自己登上帝位,也就给了别人不能造反的借口。要不依附武则天,要不依附自己,并不用你们起兵来协助打仗,也就不会出现军阀割据现象。

他严肃的说道:“在局势没有明朗前,各地州府必然是持观望态度,不会听武媚娘,也不会听我们的,所以我才命令宁远军只是夺取益州,并不向其他地方进攻。如此武媚娘也不会让各地州府组织人马对抗我。我出兵直接进攻长安,恢复大唐的统治,大周控制的地方也不过换个名称而已。”

这一下杨凡他们彻底服气,他们的皇上确实有才能,如此可保天下平稳过渡。一起躬身说道:“皇上圣明,天下百姓之福。”

李孝这么决定就是还有一个例子,让他有信心能平稳过渡,那就是按原来历史,十几年后,张柬之和李隆基发动的神龙革命,共同把武则天逼下台,换上李显登基,完成大唐复辟革命成功。

这好比军事作战中的斩首行动,让军队迅速投降,从而达到不是双方混战一方击败一方,是伤亡最小的作战方式,也是用时最短的。

但这样做的前提就是你有那种精兵。李孝有宁远军,就是这样的军队。所以思考之后,他命令晋文斌制定计划,直接进攻汉中、梁州,直取长安。一旦夺取长安恢复大唐,武则天就是伪政权,而大唐才是正统,天下就会平稳下来,只是解决一个洛阳还不算困难。

李孝随后把自己的设想解释了一下,得到手下的大臣们一片颂扬和称赞。事情迅速决定下来,为了达到快速的效果,甘州留下李光俊监国,杨凡、黄栎、林炎三人辅佐,李孝御驾亲征,指挥宁远军向汉中进攻。

对于这次李孝决定亲征,没有人反对,因为所有人已经明白皇上要建立威信,要用身份来招揽帮助武则天的人,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李孝的御书房会议停止后,几天时间之内,宁远新唐朝廷之内开始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大的是军队方面。

在通天河、金沙江沿岸的警备新编师扩编,新唐军六个师扩编成十个,组成大唐集团军,以韩成为司令,晋文斌为参谋长共计十万多人,兵发梁州,兵锋直指守在那里的麴崇裕的大军。

洛阳皇宫里,武则天有些劳累,百骑尉的报告一个接一个,让她有些忙不过来。本来大比科考刚刚结束,天下文人士子交口称赞,大周也出现新的气象。

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进宫服侍自己,心情很高兴的武则天下令,在万象神宫后面建造天堂。刘仁轨没让她失望,契丹被击退,北面安定。根据瓜州方面报告,西突厥内部出现动乱,一只神秘的军队袭击王庭,西突厥和刚刚建立的东突厥开战,无力进攻大唐。

吐蕃方面,太后和大相争权,小赞普不能亲政,也无力进攻。李孝这面表现得不思进取,一切都是那么平稳美好。

可就在她高兴的时候,接到报告,李孝在宁远甘州宣布即位,号大圣文武皇帝,恢复大唐,改元华夏。这不亚于一个霹雳,当时把武则天震晕了,她吃惊和震惊的同时更多的是不理解。

李孝这么做明显早有准备,他不发动,低调行事,原来就在等自己登基称帝。作为同样有政治头脑的她,又怎么会不明白李孝这一手高明的地方。

最大的危险来自于李孝本身是先帝高宗的儿子,是有资格成为皇帝的。看看李孝那讨武檄文,文采不如骆宾王,但内容却比那一篇强上百倍。

看着檄文的内容,武则天觉得有些后悔,如果她不登基,李孝绝对没有这些借口。她最大的失误是把大唐变为大周,那就是她灭了大唐,而李孝恰恰就利用了这点。

他打出的旗号是复唐,武则天姓武,以前她是以大唐太后的身份说了算,执掌政权可以把别人打成叛逆,但如今她怎么说李孝是叛逆?

她篡夺大唐江山,又以女性身份君临天下,根基本身就不稳,被李孝这么一弄,天下有多少人会支持自己?

再一个败笔的地方,她把李旦降为皇嗣后赐姓武,改姓了,这让她将来还政于李唐的借口也没有了。而这次登上帝位,她大肆把武氏族人封王,在朝中担任要职,立武氏太庙于神都洛阳,把李家太庙降为崇先庙,一切都已然不能挽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