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大唐之龙傲天下 > 第342章 对抗·战术

第342章 对抗·战术

第342章 对抗·战术

李孝问道:“他是什么计划?”

晋文斌说道:“楚参谋提出可以把兵力分散开,组织五万主力部队,从中路向阴山进攻,吸引突厥主力,把其他军队已师级为单位从多路地点进入突厥地区,收复地方,这个计划和皇上对新罗的战斗方式一样。”

李孝问道:“为什么参谋部否决了这个提议?”

晋文斌说道:“突厥不同于辽东新罗,那是大漠草原,突厥没有城池,游牧民族流动性大,很容易形成击溃战,如此一来,战争时间必然被延长,部队过于分散后勤补给跟不上,部队必将陷入苦战,如果就地征粮解决恐怕会遇到群臣反对,最大危害是周围有不少地方势力,也能让吐蕃和西域各国担心,从而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再说如果啜默可汗不管周围集中兵力对抗中路大军,可能会有重大伤亡,也可能让中路军失败。”

李孝没有表态,姬允说道:“皇上臣认为第三个方案才是最好的计划。”

李孝问道:“为什么?”

姬允说道:“皇上的意思并非击败突厥, 而是把他们彻底并入大唐,那么单纯的击败啜默可汗意义并不大。啜默可汗就算死了,还有他儿子,还有大小各领主和一些小可汗,还是会联合起来,早晚必然是大患,分散开解决可以逐一消灭,才是永久解决办法。”

晋文斌笑笑:“姬允,你又打算用你的方法吧,你不怕御史台参你?恐怕突厥解决了,你也被解决了。”

姬允冷笑一声:“那我还真不在乎,大不了老子回乡下种地。”李孝心里有些感慨,此一时彼一时,连晋文斌也开始明哲保身了,姬允的战术李孝当然明白,他的姬恶魔之名不是白叫的,他打算用杀伐震住所有的突厥人,同时用在辽东的战术杀光所有的反抗之人,用强硬的武力把突厥的地方并入大唐。但杀的人太多必然遭到天下人的反对,他恐怕也得背上万世骂名。

李孝说道:“这样吧,兵部和参谋部协同作战前准备,朕考虑一下,怎么办。”

六个人躬身施礼告退,一连两天时间李孝没做出什么反应,但第三天的时候突然传旨,姬允为夏州道行军大总管,同时征调第一师,第九师,第十四师,第十七师,第十八师,第二十一师,第二十四师,骑兵师,炮兵师和装甲师,共计十个师的兵力组建北伐军,参谋长为赫连奇,行军参谋楚怀礼,行军记事姚敏,对突厥用兵。

圣旨一下,群臣震动,十个师的兵力并不多,大唐每个师的兵力一万两千人,那就是共计十二万兵力,震动的是姬允出任大总管,前敌总指挥,这意外着什么?那就是皇上并不打算对突厥使用怀柔政策,姬允是什么人?那是杀星,是恶魔,这一下突厥惨了。

接到李孝的圣旨,晋文斌摇头苦笑,看来皇上还是同意了第三套方案,他不再说话,而是把自己参谋部的工作做好,随着皇上圣旨,大唐的战争机器开始转动。

参谋部里沈川笑笑:“老姬我还是要说一句,听不听在你。这次对突厥用兵希望你能为自己考虑一下,别步韩成的后尘,大唐已不是当初了。”

姬允脸色有些沉重:“谢谢,我心里有数,你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你打算怎么分配那十个小家伙。”

沈川知道姬允要走了,已把主考的事情交给了他,姬允先要赶往朔州集结兵力,虽然皇上并没说什么战术,但以姬允为主成立前敌指挥部,那就是他有独立作战权利,他要赶往朔州集结部队,进行对突厥的战争,这恐怕是一年前的决定,皇上对外宣布突厥不再是大唐藩属国,是敌国,大唐正式宣战的那天,就已经确定了今天的事情。

文臣方面已不再反对,吏部和礼部加上三省开始准备秋季的大考,在各地准备官员,这是自新罗以后,大唐又一次对外战争。突厥可不是新罗,他们要强大得多,也是多少年来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从汉时的匈奴到如今的突厥,北方一直是最大的危险地区。

此时的大唐经济稳定,国力强盛,解决突厥当然是最佳时间,但吐蕃也是威胁,众臣明白皇上是要先解决了弱的,恐怕当突厥灭亡的时候那就是解决吐蕃的时候。

但谁都明白,吐蕃会看着吗?就连北方的契丹也不会看着突厥灭亡。对北方的战争牵一发动全身,否则为什么要完成扩军再开打?

当皇上宣布对突厥战争的时候,参谋部对其他四个军区下达了进入战备状态,特别是西南军区赵殿臣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所有部队进入临战状态,别说边陲之地,就连大唐内地也感觉到一丝紧张气氛。

大街小巷酒楼,商铺,大家谈论的都是这件事,而礼部宣传局当然也不会消停了,在不断加大宣传。很多都是千百年来突厥对中原汉人犯下的滔天罪行。新闻局出版的大唐报,开始发行,上面连篇整版全是这些文章。

从历史角度不断强化人们的思想,按着此时宣传局的说法,那就是杀光突厥人也不算过分。李孝在造舆论,在为姬允做好铺垫。当看到这些报纸的时候,姬允一笑,他感谢皇上未雨绸缪,那自己还有什么顾忌的。

大唐报纸的头一条就是一句最著名的话:“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要求突厥立即后退,把夏州以北以及周围的地区归还大唐。”

对于发生在长安的这些,丁龙和苏秋阳他们根本不管,两天时间他们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丁龙是最积极的,他一定要在这次对抗中取得第一,成为唯一一个指挥一个团的上校团长。

苏秋阳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终于杀进了前十名,刘虎和孙超,赵奇他们已走了,被分配到其他军队,一个在西南军区,两个在西北军区,开始了他们的军旅生涯。

还是王召出钱在长安一个酒楼里四个人吃了一顿饭,苏秋阳为他们送行。叮嘱一句就是要注意安全,建功立勋为刘家村争光。虽然分开很舍不得,但大唐此时不是府兵制,军人必须服从命令。一身军装的三个人给苏秋阳敬礼,希望在战场上能再相见。

刘虎就一句话,希望大哥能取得第一。但苏秋阳并没有什么底,他面对的几个对手没有一个是弱者,特别是其中的晋文,苏秋阳总觉得他才是最大的对手。

按编号,苏秋阳是第六中队,他在东校军场见到了自己的二百士兵。当苏秋阳来的时候,这二百人已接到命令,一起给苏秋阳敬礼,虽然并不是苏秋阳的兵,但此时他们是他的手下。

苏秋阳的军礼有些生硬,看着那个副队长能有二十多岁,说道:“介绍一下,我叫苏秋阳。”那个副队长说道:“我叫耿彪,这是第一小队长赖文清,第二小队长夏卓,第三小队长王顺杰,第四小队长单清。”

苏秋阳回礼后说道:“各位,我们未来的几天时间里将一起对抗其他中队,虽然这是我的事,但我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我没钱没势,也给不了你们什么承诺,但你们今后就是我的兄弟,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记住你们。”

苏秋阳也并不傻,他还很聪明,这次对抗能否胜利并不是看自己一个人的,关键是他这一队的人,如果大家齐心合力就有希望胜利,否则就是失败。

其实这样的对抗自己这样的人是最吃亏的,能和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比吗?这二百人凭什么为苏秋阳拼命。

其实知道这个规则以后,他也想过找千阳公主,但最后还是算了,那个驸马是怎么回事,他还不知道,人家公主从来没说过,只是说让他当公主侍卫,苏秋阳也不知道在长安的公主为什么需要侍卫,她不是有王召他们四个侍卫吗?

再说自从那天公主离开后,再没来见过她。苏秋阳离开大学工地,也不能进皇宫,两个人再没接触。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和自己这些手下搞好关系。他这样一说,果然耿彪说道:“苏公子放心,我们不会偏向,也不会看笑话。大家都是军人,战场上当然是取得胜利。如果你胜了,我们也光荣,失败对谁都不好。”

苏秋阳点点头:“谢谢你们,苏秋阳会记着的。”

其实耿彪没说,他们被抽出来的时候,已然有命令,取得胜利他们这二百人全将升一级,失败当然就什么也没有了,如果得到高名次,还有很大的一笔奖金。

作为姬允和沈川,怎么可能想不到这点,如果没有刺激,这些士兵凭什么出力帮助这十个人,有这一条当然会全力以赴。既然苏秋阳这么说,耿彪当然不会再多说什么。

三天的准备时间,当然是准备吃的和武器,后勤的东西,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这二百人全是步兵,了解了一下情况,苏秋阳也放弃了战马,他和二百人共同成为步兵,如此一来,他们不用准备马匹的草料。苏秋阳说道:“耿大哥,我们不是有干粮袋吗?”

耿彪点点头说道:“有,够十天的口粮,但我们也不知道多少天能完事。”

苏秋阳说道:“这样,我的建议是不用钢弩,而全用刀枪。”

耿彪说道:“为什么?”

苏秋阳说道:“如果真是作战,钢弩当然有用,威力也大,可这是比赛是不能杀人的,携带钢弩也没多大用处,所以还是以刀枪为主。”

第四小队长单清说道:“那不是连刀也不用?”

苏秋阳说道:“你说的对,其实刀枪也没多大用处,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来我们研究一下怎么办?”

四个小队长,一个副队长坐在一起,大家共同想办法,研究到最后耿彪说道:“苏队长,你说得对,打仗要灵活,那我们听你的,看看怎么办?”

苏秋阳在接到规则后,就在思考怎么办。他没进过军事院校,也没有师傅教自己,只有祖父和父亲留下的那些兵书战策和一些行军笔记来自学,母亲可以教他识字,却教不了他这些,一切都是他自己悟出来的。

既然是考试,是比赛,那就不能按真正的作战来处理,那样必然胜利不了,所以他把自己的想法和耿彪他们一说,立即得到了这些人同意。反正失败是苏秋阳的事,他们当然听他的。当知道几个对手是谁的时候,耿彪也认为苏秋阳胜利的可能性很小。那些人可是有深厚的背景,这次考试并不是看你功夫多高,考的是头脑,是指挥能力。

苏秋阳他们准备了两天时间,提前一天进入了指定地点,这是太极宫和大明宫后面,龙首山地区。树木茂密山势不算高,有很多沟壑地形还算险要。

第六中队在一个叫三沟的地方,是雨水冲出来的土沟,很深,其他九个队在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都做的什么准备更没人知道。

苏秋阳他们到达这里之后,取得了进入指定地点指示后,苏秋阳说道:“来,我们休息一下,明天一早离开这里,寻找另一个地点。”

耿彪问道:“为什么?”

苏秋阳说道:“这是指定地点,其他中队可能知道这里,有可能被突袭,我们找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然后偷袭别人。”

“哈哈,队长聪明。”耿彪一笑。看来他们跟着的这个苏秋阳有胜利的可能。看看他的准备和打算,聪明。苏秋阳也想取得胜利,他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

第二天一早,起来准备转移的时候,站岗的哨兵喊道:“队长有人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