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大唐之龙傲天下 > 第386章 皇位考试

第386章 皇位考试

第386章 皇位考试

杜忠看到皇上那有些期待的目光,心头有些感动,皇上还是原来的样子,并没有改变。当年大家在刘家集,在宁远,在甘州是什么都可以说,那时皇上还是许王,好像也没什么顾忌,想说什么说什么。

自从皇上进入长安,地位的变化让很多话都压在了心里。就连皇上最信任的丁解元,晋文斌,说话也变得谨慎起来。杨凡,黄栎离开,相信让很多李孝旧臣,觉得不能乱说,变得更加小心。

杜忠说道:“臣观察过,夏王性格柔弱,但心地善良,有热血心性,又重感情,如果为君主会善待天下百姓和群臣的,是不错的皇帝。但大唐周边并不稳定,以夏王的性格,恐怕难以保住江山稳固,会被外敌所乘。”

他停了一下,见李孝静静地听着,说道:“千阳公主有锐气,有头脑,又勇于进取,很像当年的则天皇后,如果她真的当上太子,将来能实现皇上扩疆的想法。但钢易折,柔易弯,千阳可能会让大唐战火不断,并非守城的君主。还有她是女人,并不被天下人接受,对内部稳定不利,同时千阳公主背景复杂,所以臣认为她不合适。”

这次杜忠并没有停顿,而是接着说道:“汉王脾气过于急躁,同时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按有些人说的,汉王如果为君,恐怕会成为昏君,大唐再难以发展,后果皇上自己也应该清楚。”

李孝点点头,对汉王的很多评价杜忠没说,其实李孝清楚,以汉王的心性,如果他当上皇帝,恐怕就会贪官遍地,大唐会更加弱下去。因为李光辉是昏君的样子,如果不是因为这点,李孝恐怕在罢免李光俊的时候,就会立李光辉为太子,不会弄出什么二十年之期,点头过后问道:“德王呢?”

杜忠说道:“德王年级小,此时还看不出来,但从他远去青海,又建立德王军这点上看,德王和千阳公主有些相似。再说他把刚察城变成朝阳城,而不是德王城,也足见他的头脑。”

李孝打断他的话说道:“这些恐怕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吧?”

杜忠不能不承认皇上的精明,他是情报机构,发生在西宁州的事情又有多少能瞒过杜忠?所以说道:“不错,这个主意是出自德王手下一个叫冯云的人口中,但能听进手下之言,也可以证明德王是能纳谏的性格。”

李孝说道:“那你认为这些人里面最合适的是德王了?”

杜忠说道:“目前看德王确实比较合适,但不是最理想的人选。”

杜忠没说,根据调查显示,这次平坝河战败恐怕没有西宁州上报那么简单。作为师级军官,调查处是有资料的,安国勇并非赵殿臣上报的那样,他好像并不应该承担责任。那就是德王也没说实话,一个是皇子,一个是军区司令,杜忠没有绝对把握,是不能乱说的。

再说根据情报人员报告,德王在朝阳城算得上花天酒地,身边有不少美女,这恐怕是当皇上的一个大忌。特别目前他还不是皇帝,那个克利根据调查处资料显示,就是一个奸佞之臣,李光顺重用这样的人,恐怕不是好事。有长安银行支持,花钱也不知道节制,将来与国不利。

李孝见他的话还是有所保留,那就是还有杜忠没说出来的,声音有些沉重的说道:“杜忠,朕不希望你欺君。”

杜忠心头一震,他知道在皇上面前什么也隐藏不住,只好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听得李孝皱眉头,看来应该把李光顺召回长安,不只是因为太子的问题,同时那是自己的儿子,不想他沉沦毁了自己。有些失望的说道:“看来朕的子女没有一个人是合适的,你让朕立谁为君?”

杜忠说道:“其实还有一个人最合适。”

李孝一愣,难道是年纪很小的李光冲和李光重?他们也就十岁不到,那怎么能看出来?问道:“还有谁?其他的可能太小了吧?”

杜忠摇头:“不,朝阳公主最合适。”

李孝有些怒了:“杜忠敢消遣朕呢吗?”

杜忠吓得一下跪到:“臣不敢,因为臣觉得朝阳公主没死。”

李孝一下站起来,盯着杜忠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杜忠连忙说道:“接到消息后,臣第一时间赶往西域青海,派出大批的人寻找,也得到一些蛛丝马迹。根据线索确定了公主遇难的方向。

事情并不是千阳公主报告的那样,她们只是从南秉全最后的话语里知道朝阳被逼死。可是臣派往吐谷浑内部的人了解到,事情并不是那样。朝阳是死在中途,也知道了地点。为此臣派人去那一带寻找,可是什么迹象也没有,没有尸体,没有残存的痕迹,因此臣估计朝阳公主并没死。”

李孝用凶狠的眼睛盯着杜忠:“你知道皇后是因为什么病故的,为什么不汇报?”

杜忠说道:“臣当初也不能确定,从吐谷浑那传回来消息的时候,皇后已是最后时间,臣不敢提前下断言,请皇上恕罪。”

李孝的心里十分难受,如果不是朝阳死的打击,寻芳不会那么快离世。她临死的时候还说梦到朝阳叫她去陪她,那是刻骨的思念和悲伤。有些愤恨的说道:“杜忠,你等于间接害死皇后,朕饶不了你。”

杜忠差一点哭出来,皇上这不是不讲理吗?自己望风捕影的事哪能说,再说他得出结论的时候,皇后已然死了。但他不敢伸冤,只能说道:“臣罪该万死,请皇上责罚。”

好半天李孝才平静下来:“你既然查了,为什么没有消息。”

杜忠说道:“臣根据西部情报组的报告,当初公主跳崖的地方,下面是深渊水,并非平地,公主应该落进水里被水冲走了。以当时的气候和高原水的冰冷,臣也认为生还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不敢说活着。但事情总有一个万一,朝阳福泽深厚,也许大难不死。”

李孝心里燃起的那点希望又破灭了。听了杜忠说的那个地方和地形,他也认为朝阳生还的可能性太小了。那是几十米高的悬崖,下面是冰冷的山涧水,从上面摔落的人被水一砸,就是壮汉也得五脏震碎,何况朝阳一个女孩子。

再说那是初春的季节,关中大地刚刚暖和,青海高原还十分寒冷,落进水里就算不死,也生机渺茫。心里刺痛一下,突然的坐下:“你起来吧,这件事也许是天意,不过你还是要查下去,哪怕希望再小。”

杜忠这才起来:“多谢皇上恕罪,臣一定会查下去。还有人见过林大人,他在一个小部落出现过,与当地的人打听过朝阳的下落。根据一个店小二说,有一个人和林大人说他知道消息,然后林大人给了他钱,就离开。根据当地人描述,那个人有可能是纵横西南地区的匪帮人员,所以臣判断是林大人可能遇害。”

李孝心情极为不好,摆摆手说道:“算了,有线索就查一下,你再调查处工作多年,年纪也大了,安排一下,看看什么人可以接替你的职务。”

杜忠心里震颤一下,看来皇上还是开始不满自己,但他是最忠于皇上的,也就躬身说道:“齐庆伦,他一直是我的副手,我不在他可以担任此位,对皇上也十分忠心。”

李孝再没说什么,让杜忠退了出去。第二天的朝堂,李孝突然宣布,周同尽忠国事有功,高升为翰林院大学士,晋升为二品官员,调离宰相位置。杜忠出任尚书右仆射,接替周同的位置,齐庆伦出任国情调查处处长的职务。

突然出现的情况把朝臣吓一跳,杜忠什么人?那可是李孝的狗一样。这么多年,有太多的高官被下大牢,全都有杜忠的影子。如今皇上突然把他提到尚书右仆射的位置,让很多人心头吃惊。

那只是尚书省,如果是中书省,恐怕马上就会有人出来反对。李孝一言九鼎的作风,让很多人把嘴闭上,对这些变化也只是心头惊惧而已。随后圣旨又让朝中震动了几下,很多人敏锐的感觉到,皇上的处事方法改变了,但不知道为什么?

因为皇上改变最大的是他突然宣布,对李姓亲王的勋爵进行调整,有立下大功的和对国有建树的,可以享有一定的特权,但同样不具备职权。这个变化并不大,但谁都明白,李孝在加大皇族的权力。

不过另一道圣旨让所有人放下心来,那就是同时宣布无论什么爵位,什么权利,除了大臣官员的职分田和军功将士的永业田以外,其他土地完全上税,没有其他特权。

为什么会这样,没人明白,但最后的圣旨让一些精明的人多少明白过一些,皇上在加大皇子们的权利。首先汉王李光俊被派往东北地区出任辽东道监察御史,李光辉也前往乐浪道出任监察御史,李光顺出任陇右道监察御史,李佩出任青海道监察御史。

这个变化证明一件事,皇上对大臣开始不信任,信任自己的儿子,女儿。虽然监察御史并不具备实际的权利,但他们有一样特权,就是对各州府地区进行检查。这和其他时期的皇子担任大都督有区别,因为大都督是掌握军政大权的,可这些皇子却没有。不开府,不设立属官,确有检查各道的权利,皇上想干什么?

这几个地区全是边区,把自己的儿子女儿全赶出长安,那就是要看看他们的表现。陇右道有丝绸之路是通往西域的要道,一直到瓜州,最远到碎叶城的安西四镇。

青海是吐谷浑和吐蕃的大部分地区,再到西域的于阗和若羌,也是大唐最乱的地方。

辽东道这些年虽然平稳,但人口经济一直上不去,同时也是和契丹相接的地方,很难治理。还有战事相随,把汉王弄到那去能有作为吗?李光俊的性格,弄到乐浪道,这恐怕是有深意的。

很快不但朝中大臣明白,连这几个皇子公主也明白。皇上给了他们机会,那就拿出成绩来,每个人掌握一个道,不再是讨好大臣,不再是发展势力,你们的成绩就是将来评定标准。

三省十二部和翰林院也清楚,这是皇上对太子人选的考试开始,三年,五年,十年,在实际中体现自己的能力吧。

这道圣旨下达群臣基本沉没,不知道是好是坏,因为如果他们没有能力,李孝用江山社稷来当自己儿女的试验田是否对?将来会不会成为诸侯,是否会独立?中央又能控制得了他们吗?

但皇上的圣旨非常痛快,也根本没和各大臣商量,让大家反对的机会都没有。再说皇子,王爷只是出任监察御史,也反对不出什么,并非实际的权力。

这一套圣旨随着快马冲向几个地方。在长安的李光辉第一时间把魏书同找来,研究皇上什么意思。魏书同看着圣旨说道:“汉王殿下,想取得那个位置,那就下苦功,让辽东道超过其他的道。这是皇上对你们的考验,只有把地方治理好了,才能得到想得到的。”

李光辉眼里闪过一丝骄傲:“这更好,难道本王会不如李光顺那个家伙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