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碧台空歌 > 第二十章 鲤鱼跃波蛟龙舞 上(一)

第二十章 鲤鱼跃波蛟龙舞 上(一)

至正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假黄钺太宰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领尚书令晋王平宗以摄政王的身份公布了皇帝平宸的退位诏书。这本就是延庆殿之变后上下议论后一致的猜测,倒是并不出人意料。至于继任帝位的人选,也不出意外地选择了汝阳王平宁的次子,年仅两岁的平荐。出乎众人意料的是,与退位诏书同时公布的,还有平宗请辞摄政王的奏表。

太史令高健受命为新帝登基选择吉日,定在了来年元月初三。在此之前便应由摄政王暂摄国事。众人都以为无论如何平宗都不会放弃这名正言顺的摄政期,他却赶在这个时候请辞摄政王,而请辞的理由则是教子无方,纵子行凶。但平若已经在全龙城的达官显贵面前被打得半死了,他又为此专门请辞,自然也就没人好再追究下去,而平宗的辞呈照例三进三拒,最后才终于得到旨意同意了辞呈。当然平宗也不会就此甩手不管,提出了接替自己的人选:乐川王平衍。

这人选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管是哪一方势力,都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气。丁零贵族自然之道平衍是平宗的心腹臂膀,他在摄政王这个位置上其实跟平宗坐在这个位置上没有太大区别。而汉臣们也都知道平衍这人不但雅慕汉风熟读经典,他自己就是个琴棋书画皆通的名士,相比起强势军人出身的平宗来,自然更好打交道,也更有可以互通的可能。如此算来,这也是对汉臣们自崔晏倒台后一个示好的姿态。

这样一来,各方皆大欢喜,接下来就是由鸿胪寺派出信使,向四方各国送达国书。

凤都接到这份国书是在十天之后。琅琊王需要召集重臣勋贵们讨论应对之策,地点却考虑了良久,终究还是选在了明庐。

明庐本就是先帝的书房,永德用事时在这里抚养小皇帝,于是稍加改建并入后宫的范围。如今琅琊王也缺一个在中枢之地讨论公务的地方,索性拆除了永德时建的围墙,重新将明庐并入前朝,这样官员往来也方便得多。

这些事情都是龙霄一手操办的。为了这事儿整整忙了一个月,将明庐整个从里到外重新修葺布置了一番,将小皇帝的痕迹抹去,仍旧作为书房使用,只是因为琅琊王毕竟只是亲王,使用器物的规制也都全部要降一档,急切间要收拾得大体不错,也破费了一番功夫。琅琊王的会议,他自然也要参加。

与会的还有大鸿胪卢健,祠部尚书谢昶,度支尚书裴亮等人,罗邂自然也在座。龙霄进来,与众人一一见礼,寒暄了几句便老实寻了个角落坐下。因先帝的身体问题,从先帝登基后第二年南朝便渐渐取消了朝会。先帝时常与重臣在书房中议事,至先帝驾崩,永德摄政后,政出后宫,受到任用的多是京城卫戍势力中的少壮派军官,这些人多数品阶不高,更无具体参政经验,朝会之制便再无人提起。但永德虽然人不露面,却依靠手下无处不在的人脉网络与各部重臣保持密切联系,大臣们虽然没有朝会可以参与,彼此之间因为公务往来得却更加频繁,彼此之间私谊也居然不错。

倒是像龙霄罗邂这些承荫受宠身居要职的年轻人,在老臣面前没有多少发言余地。龙霄来之前已经打定了主意,来了之后便一言不发,听众人讨论。

罗邂大概也与龙霄同样心思,一言不发坐在书房另一侧,一口口喝着茶,连头也不抬一下。

大鸿胪卢健一字一句将北朝国书细细剖析了一遍,最后总结说:“看来近日来北朝君臣不合的传言是有些道理的。北朝皇帝平宸明年将满十六岁,即将亲政,却选在这个时候退位,这里面不可谓外人道的地方就多得很了。具体情况,就不是老臣所能妄加揣测的了。”

琅琊王笑道:“妄加揣测自然不好,但有根据的说法还是可以听听。”

听他这样说,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一直低头垂目望着面前茶杯的罗邂。果然琅琊王笑道:“子衿曾经久在北朝,北朝的官场朝野你也都熟悉,来给我们说说呗?”

罗邂先前流亡北朝数年,这件事情天下人人皆知,却是他的一个大忌讳,不但身边属下不能提及,同朝为官的同僚也多数不敢触他这个霉头。他今日之所以如此沉默低调,也是因为事涉北朝,说不定就会有平时相处不好的人下绊子把他拿出来煞威风,格外小心做人。没想到居然是琅琊王在这个节骨眼上把他架在了火上烤。

罗邂见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不好再躲,只好起身趋前几步,来到前面从卢健手中接下,假装是在阅读,脑中转得飞快,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来问:“殿下想知道什么?”

“子衿不要太谦虚。”琅琊王将他的一举一动看在眼中,笑得如和煦春风:“平宗辞去摄政王是怎么回事儿?”

罗邂想了一下,娓娓道来:“这次北边政局突变,其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肯定很多,但导致皇帝退位,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摄政王与皇帝之间起了龃龉。平宗世子是皇帝密友,他请辞大致与此有关。”

“那换上来的那个乐川王又是怎么回事儿?”

想到平衍罗邂微笑起来:“乐川王平衍,臣倒是与他打过一两次交道。此人幼从名师,精通典籍,诗文韵雅,颇有名士之风。他被平宗视作臂膀,却与北朝的汉臣们走的很近。臣羁留龙城之时,与他酬唱往来,很是相得。如果他真的能接掌摄政王之职,于我朝实在是大有裨益。”

“原来你与乐川王还有交情,这倒是意外之喜。”琅琊王面露喜色,向卢健裴亮谢昶等人笑道:“看来让子衿走着一趟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罗邂心中一跳,朝琅琊王看去:“殿下是什么意思?”

“子衿,今日几位大人就是来商议敲定前往北朝参加北朝新帝登基大典的使者人选的。我就说所有人里再没有比你更合适的。”琅琊王说完看着几位官员开怀大笑。

罗邂却一路心惊。琅琊王的城府极深,如此大张旗鼓明白来去全然不似他往日行事风格。将前后关联细细思索了一番,罗邂字斟句酌地回应:“承蒙琅琊王厚爱,只是现今的情形看来,乐川王未必就真是能摄了北朝的诸政。”

“哦,这怎么说?”

“平宗的头衔是太宰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领尚书令,其中只有尚书令是文职。他虽然辞去摄政之职,却仍然兼着统领都督内外军事的太宰大将军之职,说明军权仍然在平宗手中。而北朝以武立国,民风淳检,典章制度多不完备,文臣势力单薄,无力与之抗衡。臣听说前几日北朝大肆捉拿清河崔氏,只怕这次北朝的变数在文治而不在武功。因此换平衍来摄这个政,其实是要将汉臣本来唯一所有的制定典章制度,以及宣扬教化鼓励诸族一视同仁的国策扭转掉。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消息。”

只因当年中原世族为避战乱纷纷南渡,将各地经籍典章家风教化一概带到了江南来,因此南朝历来自诩为纲纪正朔,儒学正脉,因此虽然历代以来面对北方的侵扰节节败退,最终丧失江淮之间诸郡真正的儒学沃土,却仍然相信只要向滞留北方的世族显示南朝的文物章华,就能令北方汉人有足够的信心以诗礼经籍教化蛮族,甚至更进一步让蛮族为教化所感,向南朝正朔俯首称臣。

而近年来北方汉臣动作频频,影响渐广,甚至连丁零宗室中也除了不少文采风流名士风范的人物,如平衍平若等人,南朝朝野便都殷切期待着以诗礼教化感化蛮族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之前罗邂介绍平衍这个人的时候,谢昶,卢健等出身世族的重臣无不欣喜雀跃,此时听他如此分析,才觉希望渺茫。一时间人人都不吭声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