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帝后 > 第三十四章 轻重

第三十四章 轻重

下午的云霞将天边染成一片紫金色,明媚与柔美静静抚过院中的一片桑榆。此时王赫已经回来了,手里提着几只雉鸡,西面的厨房已经升起了炊烟。眼前的一切都如此静和美好,如果不是吴乐告诉我诏书上的内容,我或许会认为兄长与母亲看到这抹云霞时,亦是平和的笑容。

然而那些苦难,似乎总是紧紧相随,一刻不曾放松。至此许多年后,规月每每为我梳朝云髻的时候,总是讶异为何我会让她把我的鬓角绷得紧紧的,而元澈腰间的束带亦是如此。这种一丝不苟的紧致,似乎是我们并肩而行的理由,只不过我们不是鸳鸯。未央宫的湖水那么深,波澜那么大,是无法容下两只优哉游哉的鸟儿的。

秦良因为还有要事,早早与我们分道而行。等我们到达阳平关的时候已经是三日后的黄昏了,阳平关建在悬崖峭壁之间,飞阁俊逸,气势宏伟,夕阳之下,有那么一丝悲壮的味道。下了马,山涧的凉风扑在身上,更让人觉不出夏季应有的暑热。

虽然我们一路赶来,但阳平关却大门紧闭,吴乐和王赫携了通关文书去问明原由。附近有一座茶坊,我与规月镂冰便在茶坊内等候。

吴乐他们去了许久还未回来,镂冰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不满道:“不就是报个通关的文书么,怎么这么久还没回来?王赫好歹是王氏一族的人,咱们又不是商队,为什么偏偏过阳平关就这么困难呢?”

我听罢笑着解释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到了别人的地界上自然要按照人家的规矩来,更何况咱们还不是强龙呢。纵使王赫是王氏一族的人,但那些驻守阳平关的官兵却未必愿意与我们方便。毕竟他们才是真正掌管放行通关权力的人,纵使阴平候势力再大,关查之事毕竟牵扯到边境安定,负责之人直接有朝廷人命,阴平候也是没有权力插手的。”

规月一听叹然道:“总以为阴平候守着阳平关,威震一方,也算是风光至极了。原来权力有时竟比不上一个小小的关卡戍卫。”

我拂了拂肩上的灰尘,道:“这样的例子很是寻常呢。汉代负责监察的刺史,俸禄不过六百石,郡守国相的俸禄则是两千石,但却要受刺史的监察。这样的安排难道只是帝王们的一时兴起么?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这便是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了。身为皇帝,既要笼络年高德劭的大臣元老,又要保证政务的快速处置,同时又维持了自己对权势的予取予夺,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法子了。”

清风温软地掀起了我袍袖的一角,忽然,我觉得似乎有什么人正在往我们这边看。我不安地看了看茶坊的四周,只有角落里斜躺着一名男子,全然一副农户的打扮。斗笠将他的面容遮住,并时不时的有鼾声传来。我有些狐疑地睨了一眼,而后对规月道:“这屋子里有些闷,咱们出去等吧。”

吴乐和王赫是晚上回来的,尽管费了一番周折,但好歹可以入关了。阳平关的人将我们安排在一处官驿,次日,王氏的庄子上便打发人来接我们。两辆青骢马拉的双辕车早早地后再了官驿外面,跟随的人是十六名兵士和一位专门负责沿途打点安排的掌事之人。

我心中了然,这样的规格根本不是一个普通流放之人应该享有的。

王氏的庄子在汉中的郊野。历来有权势的人都喜欢在郊外建个园子,虽名山庄,却是经营些山草泉石,水台歌榭,供自己闲暇时赏玩,亦能搏个雅名。但王氏的庄子却全然不同,低矮的屋子密密麻麻,小庄子与小庄子连成一片,俨然形成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

我与规月、镂冰被安排在一个独立的大院落里,房间的布置虽然朴素了些,但是器具一应俱全。镂冰去了厨房,只留下规月一人为我收拾屋子。偶然间,我在内室中看到了一架古琴。往常在长安的家中,我甚少弹奏,吴丝蜀桐奏出的清音总能让我想起在广明宫中的时光。

随意拨了一阕《洞庭》,琴弦的振鸣并没有我想象中那般生涩,那样清冽如水的调子,像极了清凉殿前梧桐洒下的一片茵绿,还有那抹瘦削的背影和捉摸不定的笑容。

半晌,规月如同发现了什么似的,笑着道:“婢子原以为姑娘不喜欢这种柔美动人的曲子,想不到弹起来竟也如此的好听。”

我低头看了看微微僵涩的手指,语气中带着一丝漠然:“曲由心生而已,不过这样的美也只会存在于初见之时吧。彼此越熟悉,就会发现对方越来越多的阴暗面,许多美好,也就不复存在了,哪里还弹得出柔美的曲调呢?”

说罢,我调了调琴弦,兀自奏了《广陵》的最后一阕,这是一支激荡曲调,末尾的余音更是卷着道不尽的欷歔与慨然。我苦笑道:“《广陵散》源自古曲《聂政刺韩王》,我这样的人还是更适合这种充满杀伐的琴曲罢。”

规月见我如此说,急切道:“婢子并没有这个意思。那日,姑娘决定不救那些孩子的时候,婢子也一度认为姑娘是心狠手辣、冷漠之至的人。但在此之后,吴副尉问过婢子一句话。他问‘人的性命可以用轻重来衡量么?’”

我只是沉默,人命自然是无法用轻重来衡量的。

规月道:“之后婢子便想明白了,既然人的性命无法用轻重来衡量,那么无论姑娘是否决定冒着性命危险去救那些孩子,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罪恶和冷漠。婢子想,或许所有人的命都是一样的。”

吴乐的问话很是通透,但是这句话落在规月心中和我心中则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命或许无法用轻重来衡量,但是当这些人命放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产生比较——比如国家,比如更多人的平安。如同我可以舍弃那些孩子一样,魏帝也可以舍弃陆家,吴国可以舍弃姑母,亦或是元澈可以舍弃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