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帝后 > 第六十二章 东窗(上)

第六十二章 东窗(上)

但可惜,第二天是个大风天。

每到清晨和傍晩,都是海商货船进港出港的日子,数百艘大船连绵而行,朱帆高张,甚是宏伟。中午这些商船就会停在港口,而渭河河面虽不比建邺所临江河入海一望无际之势,却也比其他河流更容易呈现海市蜃楼之景。我要做的不过是借蜃气,让这数百艘大船忽然出现在敌人的眼前,迫使夏阳举城投降而已。只是若要做到这一点,第一需河面无风,第二是要河面温度稍高一些。

第二点容易,只需命人在船的甲板上铺一层细沙,正午的阳光下,细沙很快会变得滚烫,开始变得炙热无比。只是如今已经是秋天,要让河面无风,恐怕困难,只能期待天时。

天已经初亮,我不禁微微叹气,丢下了已经读完的《行军细要》。侧靠在榻上,我也不敢阖眼,再过一刻便是营火处敲梆开饭,届时会有士兵将饭菜送到房间里。为保万一,我还是甲胄在身比较稳妥。

无聊之际,我拿出随身配的越女剑。上次这把剑砍向崔谅的时候,我发现剑柄有些松动。我原以为是常年使用导致剑柄有了些毛病,但是打造这把剑的是欧冶子的后人,并非普通工匠,其技艺了得,断然不会出现剑柄松动的状况。

我小心翼翼检查了剑身,似乎剑身和剑柄的切口处有个什么机关。但可能因为接口处有些锈了,我无论怎么用力,剑柄还是纹丝不动。我一着急干脆把剑柄按了回去,只是再拔就拔出来了。才欲细看,忽然外面有声音温然道:“亭主醒了么?”

我一听是吴乐,便让他进来。

吴乐一身吞云银铠,手中长枪寒若星芒,见我立刻道:“王宣派人来传信,陛下派人去汉中接亭主回去,亭主已经不在汉中,陛下震怒。”

我听罢,淡淡一唏道:“意料中事,当初我敢从汉中逃出来,就想到过陛下震怒的后路。”

吴乐心焦道:“陛下那边倒不是最担心的,长公主一直想对亭主下手,王宣说,长公主从原崔谅部守寨司马柏岳那里知道了亭主的去向。汉中所有的暗卫如今正在向咱们这边赶。”

我那时便知司马柏岳是惯会见风使舵之人,然而却没想到长公主居然能找到他那里。

“还有……”吴乐似乎在犹豫着要不要告诉我。

我道:“一并说了罢,我还没有那么软弱。遇到问题若只一味的逃避,这些问题终会在未来的路上给予你沉重的一击。”

吴乐谨慎道:“长公主向皇帝建议严惩陆家,皇后……亭主的姑母被陛下贬斥为左昭仪。”

“哦?”我眉头微抬,心中倒有一丝快意,“如此要多谢长公主了?想必陛下也会很高兴吧。”

吴乐不解道:“何喜之有?”

我冷笑道:“姑母位居后宫极位,又有孕在身。有凉王和武威太后的先例,陛下最忌讳的就是皇后有孕,而皇后的皇子若非太子,日后会扰乱朝局,陛下自己不就是受害人么?但若姑母只是昭仪,那么形式就不同了。

陛下驾崩后,除皇后之外,所有嫔妃必须离开长安随自己的子女就国。姑母是左昭仪,诞下的无论是皇子还是公主,日后必然会迁出长安,不会干预朝政。如此一来,姑母和孩子两个都可以保住。大魏皇后不轻易废,这次长公主倒是给了陛下一个由头,陛下自然是顺水推舟,将姑母贬斥为左昭仪。”

吴乐略微思忖,道:“听亭主如此说,末将倒觉得陛下似乎并不急于处置亭主。左昭仪位同副后,若陛下当真震怒,亭主的姑母岂能安稳地呆在这个位置上?况且陛下只是震怒,并未说要处置亭主啊?”

我默然了,吴乐的话说的不无道理。只是魏帝一向多疑,如今怎么会转了性子,暗中帮我呢?

然而,我还未来的及细想,王赫忽然冲进来道:“方才末将在外面查岗,发现大营外有几个黑甲骑兵,只怕来者不善。”

我算了算日子,王宣的信到了我们这,她舞阳长公主的耳报神不可能比王宣慢。况且舞阳长公主羽翼布天下,长安离解縣港也不算很远,乘船快的话,最长三四日也能到了。

吴乐冷定的笑容浮上嘴角,额前细碎的发丝遮住了剑眉与灼灼如炬的双目,半晌他道:“也好,昔年旧账还未清算,如今他的暗卫自己送上门来,就别怪我不客气。”说罢,他对王赫道,“你先稳住营帐前的那些人,别让他们看出什么端倪。”

之后,吴乐将我身上云雁细锦的斗篷解下,又将自己的红羽披风披在了我的身上,道:“此处已经不宜久留,我送你去港口,驾船的老人是我父亲的一个旧交,很是可靠。”说罢,他又将个包袱塞在我的手中,道,“你上了船,换上女装,夏阳城的官兵不会拦你这样的女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