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天帝 > 第一九一章 佛教的传播

第一九一章 佛教的传播

贺常的语调抑扬顿挫,神韵十足,仿佛是在念诗一般,众人忍不住鼓掌喝起彩来。

贺常自己也笑了,他双手背负,绕着屋子走了一圈,道:祭祀向月氏首领转达了神明的指示,月氏王很困惑,啥意思?为啥?凭啥?再确认一下!

然而,后来举行的数次通灵祭祀神明仪式,神明依然是这样的指示,而且措辞更加严厉了起来,神明最严厉的措辞应该是这样的:怎么还没搬?再不搬就要被强拆啦!让你们搬就搬,哪那么多废话?

月氏王天不怕地不怕,但不得不屈服于神明的意志,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与族人反复讨论权衡利弊,最终不得不服从了神明的安排,决定举族西迁。

经过数年的准备,西迁从决定变成了行动。

我认为,事情大致就是这样的。

月氏神秘消失的原因,是月氏决策层在高等生命的授意下,经过权衡利弊得失,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西迁过程中,除携带了必要的生活物资、战备物资之外,其它物资都没有携带,例如工艺品、记事簿等。

所以,如果月氏消失是因为高等生命的干预。

那么,为什么高等生命要做出这样的指示?或者说,从这样的指示能看出天帝对于月氏等艺术品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关于这些问题,我想放到后面,结合其它的一些东西慢慢解释。

回到佛教的问题上来,“伊存授经”之后,佛教在中原其实没有什么受众和影响力,因为佛教的那一套与华夏价值观相抵触,民间基本没有人愿意去接受。

我还是拿《西游记》来举例。汉代的贵族基本是儒家哲学和老庄哲学两派,佛教那一套对他们也没有影响力,一直到唐代,唐僧取经的时候,佛教在中国仍然没有什么影响力,“唐僧取经”这个事情,不是唐僧去西天求经,而是如来要向中国传经。

唐僧取经,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若要问一句:唐僧为什么要去取经呢?

恐怕大多数人都回答不上来。

大家一般主观臆想的答案是:为了宏扬佛法。

也有的人会说,唐僧是为了学习更高深的佛法,才去西天拜佛取经的,等等。

但是,这些都不是正确的。

《西游记》第12回有十分明确的标准答案:

太宗问: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唐僧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可见,并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而是他帮唐太宗去取这个经。

也就是说,对这个“经”产生需求关系的,是唐太宗,而不是唐僧,唐僧在取经的过程中,仅仅只相当于一个差人、邮递员的身份,他的工作任务只是负责帮唐太宗送一趟货而已。

唐朝开国不久,皇帝唐太宗举办了一次旷世规模的宗教活动,叫作“水陆法会”,举办这场“水陆法会”,需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高僧来作坛主主持人,榜行天下不到一月,各路高僧云集京师,众人从中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

陈玄奘法师之所以能够成为水陆法会的坛主主持人,是从所有的和尚之中“海选”出来的,海选主持人的条件标准是“根源”与“德行”。

太宗皇帝查得玄奘“根源又好,德行又高”,于是大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

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

唐僧之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封赏,是因为根源好、德行高这两个条件。

根源好,这是真的,因为唐僧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母亲则是开国元勋殷开山丞相的女儿,所以他是标准的高干子弟。

德行高,从哪儿说起呢?书中说他“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

菩萨送来两件宝物“锦阑袈裟,九环锡杖”,袈裟卖五千两,锡杖卖二千两,合人民币约一百万元了,就连皇帝唐太宗也问“有何好处,就值许多”,可见挺贵的。尽管贵,唐太宗还是说“朕买你这两件宝物,赐唐僧受用”。

太宗宣唐僧入朝:求证善事,有劳法师,无物酬谢,愿送锦阑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今特召法师领去受用。

玄奘叩头谢恩。

太宗道:法师如不弃,可穿上与朕看看。

唐僧就抖开袈裟,披在身上,君臣文武,个个喝采。

待唐僧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太宗又赐他两队仪从,叫他上大街去威风一把,就如中状元夸官一般,感动的唐僧再拜谢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长安城里,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

唐僧直至寺里,僧人们下榻来迎,唐僧便对众僧人感述“圣恩”不已。

太宗皇帝对唐僧如此礼遇,给足了面子,以至唐僧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最后,菩萨对太宗皇帝说,你办的这个水陆法会跟本就不行,你请的法师只会讲小乘教法,不起作用,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太宗一听,马上就叫法会暂停,水陆法会原本计划是做49天的,现在是第7天。

太宗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

这句话有3重意思:

1,水陆法会暂且停止,不做了。

2,等我派人去西天把如来佛的“大乘经”取回来。

3,取来大乘经后,再重新做这场水陆法会。

太宗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这下好了!

唐僧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推也推不掉,躲也躲不脱,只好上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僧说的是“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说明他自己并不对这个“经”产生需求,是帮唐太宗去取经。

唐太宗多少还有点担心他一去不复返,于是说: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

就去那寺里佛前,与唐僧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

唐僧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那唐王果真十分“贤德”,把个玄奘师傅感动的连毒誓都发了。

唐僧回到寺里,几个徒弟都来相见: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唐僧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语:

1,大抵是受王恩宠。

2,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

不得不啊!我已经受了他的恩宠,所以不得不尽忠报国,我现在已经没有选择了,不得已要还他一个人情,那就只有替他卖一回命了。

刚才说了,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而是皇帝唐太宗要取这个经。

那么,唐太宗要这个“经”究竟想干什么呢?还是套路,要从“唐太宗地府还魂”说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