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天帝 > 第二零四章 白登山之围

第二零四章 白登山之围

苏菲站起身来,道:66666,这些东西你在去火星时就已经看到了?

李尚兴奋道:贺常,我们可是相信你的,说吧,我们该怎么做?

吴凡诺皱眉道:等等,你之前说的话还有好多漏洞……如果按你所说,天帝会保护他最照顾的孩子,保护他的嫡系子民,那为何历史上还会出现“白登山之围”、“五胡乱华”、“崖山之战”、“满清入关”这些事情呢?中国为何又会衰落至此?

贺常看向苏菲,道:先回答你的问题,我看到这些机关,没有那么早。在火星上的时候,我的大脑开发率还没有超过25%,根本看不穿这一切。

那个时候,我只是有一种强烈的直觉,一种经历过无数次生死战的人所应该拥有的直觉,如果把保守派天帝和激进派天帝比作博弈的双方的话,那么激进派天帝明显让了保守派天帝三子,而且保守派天帝执黑先行。

保守派天帝在布局阶段干的非常漂亮,但是在中局搏杀失了利,现在已经是残局,大局已定,从战略上来说,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了。

虽然从战略上来说,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什么是直觉,直觉就是能把事情的发展方向判断个大概,一盘棋局,布局有布局的下法,中局有中局的下法,残局有残局的下法,既然现在是残局,我们就按照残局的下法来。

我们改变不了战略格局,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精确的计算,能多占一点便宜是一点便宜;我们可以利用出其不意的战术,在腾挪余地不多的情况下为保守派天帝争取一些回旋余地。

人要知进退,明得失,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作为一枚新加入战场的棋子,我认为我应该找准自己在棋局中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利用好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回避掉自己的短处,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

而事实证明,我的直觉和选择是正确的。

为什么会有“白登山之围”,因为刘邦血统来源不正。

中国大陆经历过多次灾难,如五胡乱华、蒙古铁蹄、满清入关,凡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认同感上从来没有自信过,总是战战兢兢地守护着窃取来的土地,不像日耳曼民族,抢来的就是我的,理直气壮。

比如说北魏时期,北魏的皇帝仍然惧怕东晋,只要东晋有什么动作,就跟神经病一样有强烈的反应,那是因为东晋是正统,是从汉朝手里接过皇帝的接力棒,这时皇族的血统如果追溯,仍然是纯正的。

还有在蒙古帝国时期,虽然蒙古人按照汉人的传统建立了元朝,但是仍然实行铁腕统治,因为蒙古人知道,汉人是不会认同他们的政权的。

因为蒙古人名不正言不顺,满清也是,文字狱,后来满汉融合,满清以中华正统文化自居,苟且了276年统治。

只要是实行铁腕统治的,那一定是因为不自信,在古代统治阶级是讲究血统的,为何统治阶级要标榜自己的血统?为何敢标榜自己的血统?这血统又从哪里来?

中国古代帝王的纯正血统,其实从刘邦开始就中断了,这其实意味着,当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从刘邦登基开始已经,中国已经没有血统上的贵族阶级了。

因为,在刘邦之前,都是贵族在做夺权的事情,而到陈胜吴广的时候,就是农民起义了。

秦始皇嬴政、以及他之前的帝王和诸侯王,都是黄帝的嫡系后裔,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周天子姓姬,将姬姓女子嫁给个诸侯王为妻,春秋战国的贵族都有皇家血统。

继续追溯,“武王伐纣”,推翻了商朝,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高辛氏还是帝喾,也就是黄帝的嫡系后裔。

“夏桀无道,武王伐之”,商朝之前是夏朝,夏朝是由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世袭制,《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四世孙: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玄孙名鲧,鲧之子曰禹,为夏启父。

也就是说,夏朝的皇族还是黄帝的嫡系后裔。

也就是说,汉代之前的皇族和贵族,全部都是黄帝的嫡系后裔,之前改朝换代的时候,商汤、周公都没有整出什么斩白蛇之类的鬼话,因为血统摆在那,项羽也没有神话,因为他也有黄帝血统。

不过,刘邦虽然不是黄帝的嫡系血统,但依然能沾上边。

汉族的主体是黄帝和炎帝的后裔,此外还有伏羲氏、神农氏的后裔,炎帝和神农氏是两码事,关于这一点,跟我去过天庭,见过自己祖宗的人,应该都知道。

伏羲和神农氏是同一个人,但是以“伏羲”和“神农”为姓氏的人类,并不全是是伏羲神农氏的嫡系后裔,上古时期因为有基因工程的存在,所以很难从辈分上去划分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两拨人分别采用了相同的姓氏和名称,所以,我将伏羲氏和神农氏区分开来。

上古时期的姓氏主要是根据地名起的,例如黄帝的后裔有姬姓、公孙、轩辕等,汉族人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是有历史根据的。

刘邦虽然没有黄帝嫡系血统,但是他将当时所有氏族统归为一个民族——后来被称为汉族,是划时代的举措,从此,中国从根本上避免了氏族之间的战争,要不然中国大陆将跟欧洲大陆一样,至今都分崩离析。

大家看中国历史,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感觉:夏朝600余年,除了推翻桀的统治,其它时间段都十分安好,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说道的大事,商朝仍然如此,西周也如此。

为何这几个朝代都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呢?除了大家熟悉的治世之道——就是孔子提倡的那一套之外,还有另一层重要的原因,就是血统。

戎狄蛮夷为什么要给中原纳贡,也是因为血统。汉代以前,中原的武力确实比戎狄蛮夷强大,这是一部分原因,但是还有另外一部分原因,我举一个例子,你是一个富豪,小偷不偷你,也许是因为你家有着完善的安保措施。

但是,如果你家没有安保措施,偏偏你是小偷的父母,或者是盗贼行业的老大,小偷一样不会偷你,因为他尊敬你。

“白登山之围”就是刘邦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好几天,然后送了一个美女过去才摆平,汉代一直以这个事件为耻,班固在写史书的时候,都不敢对这个事件进行过多描绘。

是的,我也认为,这一事件简直就是在侮辱刘邦,刘邦豪情壮志地去征讨匈奴,结果被匈奴人围困在山里,已成为“瓮中之鳖”,没有什么优势了,痛快点要杀就杀嘛!可是匈奴人没有,而是选择了围困。

这就好比猫捉到老鼠的时候,不着急马上吃掉,先玩一会在吃,这是在羞辱人啊!

现在史学家一般都这样解释,说是匈奴人不敢贸然围剿,怕激起汉军的同仇敌忾、破釜沉舟般的斗志,反而对他们不利。

好吧,如果说“围困”是一个战术,那么为啥后来刘邦送个美女就把事情摆平了?这很无厘头啊!

难道匈奴人就是只会占小便宜的人吗?显然不是!从事情解决的方式上来,匈奴人根本没打算弄死刘邦,就是想戏弄他。

从后来的一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匈奴人的心态,冒顿单于的儿子,在刘邦驾崩之后,曾写了一封信给吕雉,大概意思就是说:我的皇后死的早,一直没有立新皇后,空虚寂寞冷;你夫君也刚去世。

我是匈奴的单于,你是大汉的皇后,我俩地位差不多,可以在一起凑合一下,这样对两国人民也有好处云云。

吕雉是谁?吕雉是中国第一个女皇啊!虽然没有登基,但是智慧与勇气绝对不会逊色于帝王。

吕雉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还把信展示给大臣们看,然后烧了这封信。

匈奴单于的这封信简直就是在调戏吕雉,匈奴人都爱用飘柔,就是这么的自信,羞辱完他国的开国皇帝,然后又调戏皇后,可想而知汉朝上下对匈奴是啥态度了吧?

那么,匈奴人为何有这样的自信,为何敢羞辱完他国的开国皇帝,又调戏开国皇帝的老婆?没错,是血统。

匈奴人的来源,可考的是夏桀战败后被放逐至漠北的一支,但是我认为,匈奴人与中原人一样是青藏高原据点迁徙至该处的嫡系部族之一。

匈奴人与中原人一样,都以“龙”为图腾,这更可以说明两者的同源性,匈奴的统治阶级,其血统应与夏商周的统治阶级一样,有黄帝的血统。

如果仅仅是那支被放逐的,也是夏桀的一支,也有黄帝的血统,匈奴人的血统一支延续到其迁徙之前,所以,在匈奴人看来,刘邦这位东夷沛县里面的小小亭长,算哪根葱?当了皇帝又能怎样?现在居然像之前的帝王一样,让老子臣服于你,不可笑吗?

所以,匈奴人之所以敢羞辱刘邦,正是基于血统上的优越性和对刘邦在潜意识里的蔑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