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乱世晋隋 > 第二章 治世肇启

第二章 治世肇启

此时的司马炎,可谓春风得意,年纪轻轻就坐上了父亲和爷爷梦想了一辈子的位置。三十而立,他却控制了整个晋帝国。

这里有一份司马炎同志的工作简历,很值得一看:

司马炎,公元236年出生;252年封北平亭侯,历任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散骑常侍,中护军,中抚军。265年后至今任皇帝。官职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前几个职务没什么名堂,给事中,虚衔;奉车都尉,皇帝马夫;重点在中护军这个职位,中护军是干什么的?为国家选拔军事将领的,且历来由皇族亲信中的亲信担任。年纪轻轻就能做到这个位置,必有异于常人之处。有人会说,这全是他老子和他爷爷的功劳,可当时司马炎仅叔伯就有八个,堂兄堂弟更是不计其数,而司马家族唯独选中了他,司马懿何许人也?超级算命先生。

话说司马炎虽登上皇位,但内部却并不太平。经过司马氏近二十年的屠杀政策(249-265),曹操的后人已所剩无几。高压之下人人自危,甚至连忠于司马氏的将领都恐慌不已。为了缓解这种局面,司马炎采取了若干修生养息的政策。

司马炎的政策可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底层民众,三国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摆在司马炎面前的首要任务便是发展生产。他首先解决了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们的温饱问题,方法很简单,给他们每人五斛小米。(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谷,人五斛)通常认为,三国时期的“斛”和“石”相通,一石约为60公斤。也就是每人600斤,这足以在短期内使他们衣食无忧。

第二条关于市集,“复天下租赋及关市之税一年。”就是说重新收取田赋,关税,摆摊费。这实在不能归于对百姓有利的政策,可后面还有这么一句,“逋债宿负皆勿收。”意思大概是如果你家地里没什么收成,或者生意做赔了,那么恭喜你(可能有点不太恰当),这年的收入你一分钱都不用上缴国家了。只是有一点笔者存疑,难道当年没有做假账的吗?

第二部分是关于高层的政策。上文我们提到,司马懿和他的几个儿子杀了很多(这俩字需强调)曹姓族人,虽主要是曹爽一脉,却足以令其他曹氏亲贵心惊肉跳,为缓和两家人的矛盾,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还把曹家人都封了爵位(魏氏诸王皆为县侯)。算是解除了对曹氏一族的禁锢。毕竟江山是人家打下来的,墙角挖太深砸到自己就得不偿失了,事实证明,这一招颇有成效。

第二条是关于本族人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司马炎觉得他之所以能够很轻易地篡位,是由于曹魏宗族实力不强所致(实际上,曹氏宗亲人人思平民而不得)。于是,司马炎决定大封诸王,这里有一份清单。

司马孚,封安平王;司马干,平原王;司马亮,封扶风王(即邓艾为刘禅所求王位);司马柚,封东莞王;司马俊,封汝阴王;司马彤,封梁王;司马伦,封琅琊王;司马攸,封齐王;司马鉴,封乐安王;司马几,封燕王;司马望,封义阳王;司马辅,封渤海王;司马晃,封下邳王;司马瑰,封太原王…

清单就到这里吧,第一批总计27个王,要是全写上估计读者不会买账。他们中的很多人以后还会出现。司马炎的子孙将会为这份清单付出代价。

至于公卿伯男此处略去若干人。司马炎还开府设谏官,广开言路,禁奢靡之风,厉行节俭。总体来说,西晋初年还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虽然埋下了乱种,但毕竟还没有发芽。

第三部分就值得商榷了。

自古以来,汉族就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民族,从张骞出使西域,到后来丝绸之路上的互通有无,汉族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不过中原地区的汉人和其他部落的关系也很微妙,中原一统,各部族蚁附;中原战乱,各部族反叛。这种现象自秦始,由清终,上演了两千多年的悲喜剧。

当时的司马炎也面临这种情况,由于西晋初年强大的军事实力,中原北部“蛮夷”自保尚不能:咸宁元年(公元275年),戊己校尉马循征讨鲜卑,大败之;咸宁三年,卫瓘征鲜卑,破之;泰康三年,安北将军严询于昌黎大败慕容廆(gui),杀伤数万人…

连年征战,多为败绩,西北各族不得不内附。所谓内附,就是实在打不过了,暂时投到敌人麾下休息一段时间。粗略统计,仅西晋前十年间,大大小小内附的外族势力就达三十多支。

这些人都不是吃素的,军民不分是他们的一大特点。和平时期放羊打猎,战争发生穿上盔甲就能上战场,只是换了猎物而已。即便如此,也没有哪一支能和中央政府对抗,但三十多支队伍同时撂挑子呢?

西晋当时正忙着对付孙吴,自然没有多少精力研究这些事情,加之司马炎执政初期的怀柔政策以及糟糕的国民经济,各部族的内迁水到渠成。

《左传》里有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尽管从今天看来,这三十多个部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皆为我族,但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此言一语中的。没能处理好和异族的关系,这是司马炎帝王生涯一笔不浓不重的败笔(因为还有更败的)。

时间进入公元280年,这也是司马炎执政生涯的分水岭:前期英明,后期昏聩。

暂时解决了内忧,司马炎心情不错,加之吴地终于出现了久违的人才断层,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就摆在眼前,是时候处理一下内患了。

一想到这个司马炎就热血澎湃激情不已。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无须再等!只要打下孙吴,他司马炎就是创世之君!

吴国自孙权死后就一直以匀加速运动走下坡路。

先简单介绍一下孙权的后继者们:

孙亮,孙权第七子,吴国第二任皇帝,聪明人,图谋杀掉权臣孙琳,未果,被废。

孙休,孙权第六子,吴国第三任皇帝,守成之君,杀孙琳;好文,武功无建树。

孙皓,孙和(被孙权废掉太子位),末任皇帝,败家子;亡国君。

以上便是孙权以后的三任皇帝。孙坚活了37岁(155-191),孙策26岁(175-200),孙亮18岁(243-260),孙休30岁(235-264),孙皓43岁(242-284)。只有孙权一人长寿,活过了70岁(182-252)。

吴国君主,竟如此短命,其中更不乏明君,悲哀!江东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看来,应该加上一句:少年英雄多薄命!

孙权之后,更无一人能扛起“吴”这面大旗。此时的吴国在孙皓的带领下,已如一盘散沙,昏昏然气数将尽。

孙氏一族的江山传到孙皓这辈,彻底断了念想。孙皓在位15年(254-280)间,就做了一件事:大赦。改元,大赦;兵败,大赦;灾祸,大赦;天灾兵败大赦,求老天保佑,这本无可厚非。可封王大赦就不对了(天玺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三国志》三嗣主转)。据统计,孙皓共大赦14次之多,平均每年一次。

笔者窃以为,吴地当时的治安情况肯定不咋地,要知道,大赦的对象可不是安民,监狱里那些穷凶极恶的小偷匪徒被一批批放出来,其中不乏有干回老本行的。

司马炎的分化瓦解政策也起了很大作用,两国接壤的地方有不少山地,两边的将领时不时带几个人打点野味。去得多了,难免越过国境线。有时,被吴将打伤的猎物会跑进西晋的地盘,这时,晋将会把猎物归还到吴军大营,双方一派友好融洽的氛围。

如果你是吴国将士,看到面前本不属于自己的猎物,你会怎么想?

攻打吴地,统一全国的时机业已成熟。

关于这场战争,不值得泼洒多少墨水。陆凯269年病逝,陆亢(陆逊次子)274年病逝,吴国几无可用之将,只剩下挨打的份了。

公元279年十一月,司马炎拜贾充为大都督,基本按照羊枯生前制定的作战计划进行:司马柚自下邳向涂中(今安徽滁州)进军;王浑出江西;王戎打武昌;胡奋出夏口;杜预打江陵;王浚和唐彬自蜀地顺流而下。兵分六路,一齐杀向江东。

提到这套作战方案,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羊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