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乱世晋隋 > 第三章 三国一统

第三章 三国一统

羊枯何许人也?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之邦,泱泱大国,音乐自然不可或缺。其中尤以四大名琴最为出名:分别为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以及蔡邕的“焦尾”。

琴以人名,而人又以琴为知己,这里要说的是最后一把“焦尾”。据传蔡邕一次经过吴地,恰遇一樵夫焚木煮饭,蔡邕听到木材燃烧的声音,认定这是一块奇木,于是请人做成琴,声音果然及其优美,因琴尾有烧焦的痕迹,故名之曰“焦尾”。

至于蔡邕痛哭董卓得罪王允等政治事件在此不予评说。正史有记载:大音乐家,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蔡邕是也。蔡邕膝下有二女,长女蔡琰,又名文姬。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此乃大才女一枚,要不怎能勾得一代枭雄曹操心旌荡漾。曹操一生阅女无数(儿子就有25个),独独对此女至死不渝。在1987年国际天文组织正式公布的水星环形山名字中,其中一个就是“蔡琰环形山”。扯得有点远了。

蔡文姬还有个妹妹,蔡氏(抱歉,笔者实在没能找到其名字)。蔡氏嫁给了当时的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蔡氏生了一对龙凤胎,女儿羊徽瑜(司马师老婆),儿子羊枯。

羊枯有俩妈,上面提到的是后妈,还有一前妈(老爸前妻)孔氏(名字无从考证),孔氏的父亲是孔融。

绕了一大圈,相信大家对羊枯的身份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蔡邕和孔融的共有外孙,蔡文姬外甥,当朝太后胞弟,皇帝舅舅,最不争气的老爸还是太守(一郡最高长官,相当于省委书记)

羊枯,公元221年生,小伙子不仅家世显赫,长得也很帅(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很快被夏侯威相中了,并且将侄女许配给了他。于是,羊枯又多了个岳父,夏侯霸,顺便赚了个爷爷,夏侯渊。

传说羊枯十二岁那年曾和叔父羊耽游汶水,遇到一位白胡子老头,老爷爷说道,“这孩子相貌不凡,在六十岁之前一定能立下大功。”老人说完便没了踪影,飘飘乎仙人。

后来,因为岳父夏侯霸被迫降蜀以及母亲去世的原因,羊枯开始以修道之人自居,这一道就是十几年,(这段时间正值曹操和司马氏争权夺势的高峰期,羊枯和双方都有姻亲关系,只好回避了)直到魏文帝曹丕征召。

羊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咸宁元年(公元275年),司马炎任命羊枯为征南大将军。两汉三国时期,关于将军的称谓有着很明确而且复杂的规定,这里只按顺序介绍一下大致品级。

大将军(全国最高军事长官);镇军大将军(不常设,地位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位列三公,司马懿即任此职);车骑将军(位比上卿,掌管京城禁军);卫将军(正二品,次于上三者);辅国将军(节制四镇将军);“四征”将军(征南,征北,征东,征西将军,第二品);“四镇”将军(低于“四征”将军,正二品)。

其中资历比较高的在将军前加“大”字,如羊枯就是征南大将军。后面还有左将军,右将军,中护军等等,在此不一一解释。大概跟我们今天的军衔制度相当,可比后者要乱得多,其节制关系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车骑将军某些情况下比大将军权力还大…甚是麻烦。

总之,我们只需知道一点就行了:羊枯征南大将军的军职很高很高。

上任之初,羊枯首先上表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对比,大意如下,

第一,晋已扫灭西蜀,吴蜀唇齿关系已不存在,吴军不再有援军;第二,吴国经常挑起事端,严重威胁到晋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三,孙皓暴虐,国内怨声载道,上下离心,而陛下宽厚仁慈,民心所向;第四,吴国北依长江,战线长达千里,一旦我军突破一地,吴军将首尾不能相顾;第五,此时我大晋兵势正盛,宜果断出击。

司马炎表示赞成,可问题是,西北边界的青州和秦州的胡人怎么办?

羊枯初次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平定吴地,胡人自散矣。”

因为他深信,平定吴地用不了多长时间,那些胡人都是墙头草,只要不给他们趁火打劫的机会就行了。他随后提出了具体作战方案:

梁益二州军队东下;荆楚之众逼江陵;豫州兵马出夏口;徐扬青兖诸军会师秣陵。吴军必分兵抵抗,彼时兵力不免捉襟见肘,趁机突破一处,则吴军将首尾不能相顾,再各个击破之。

精辟!羊枯不愧为西晋第一战略家。

此作战方案即为贾充等人灭吴的战略方针。战事发展不出羊枯计策之右!

但羊枯并没有急于出兵,他还有些准备工作要做,以确保把晋军的损失降至最低。

羊枯首先发布了一道命令:军中凡是想投吴军的,可自行离去。而后羊枯广开学校,发展生产,大有改行从政之意。

对面的陆亢(陆逊之子)纳闷了,这小子到底想干嘛?不开打铁铺反倒开学校,士兵不打仗改种地了。

这一年发生了一段很奇怪的小插曲。距襄阳七百余里的地方有个小城,石城,其太守经常犯边,羊枯很生气,然后莫名其妙的制服了对方,使后者直接放弃石城!守卒没没仗可打,便集体转行做了农民,硬是开垦出八百多顷田地。

《晋书》记载:“吴石城太守距襄阳七百馀里,每为边害,枯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羊枯到底用了什么“诡计”,史书没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

可羊枯为何不对建业略施“诡计”呢?(笑笑)

陆亢到底没乃父之才,时间一长,逐渐松懈下来。直到一封信送入陆亢帅帐:

“吾军将明日攻城,约定擂鼓三通为号,望君提前做好准备!”

“雕虫小技!”陆亢把信揉作一团,随手扔进大帐中央熊熊燃烧的炭盆里,然后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爬上了城墙。

第二天,晋军的行动果如信上所言,吴军失利,险要之处亦不见晋伏兵。

陆亢大骇。

之后发生的两件事,使陆亢彻底放下了警惕之心。

吴将陈尚,潘景攻晋,未果,被杀。羊枯盛赞二将气节并厚敛,其子弟前来迎丧,羊枯以礼相待,归之。

吴将邓香劫掠夏口,被擒,羊枯宽宥之,香感其恩德,遣众归降。

夏秋吴地多瘴气,陆亢不幸染疾,羊枯送来草药,陆亢想都没想便吃了下去。陆亢病好后,让人给羊枯送去了一封感谢信,顺便捎上几坛美酒。

边境线上奇怪的一幕就此发生了,有点类似二战时期英法对德宣而不战的景象,晋军烤肉串,顺便吆喝对面的吴军兄弟来两块;吴军盔甲坏了,找晋军的铁匠补补.。吴地多名胜,想必晋军组个团来个吴地七日游也是可以的,运气好的,说不定还能带回一江南美女做老婆。

多么美好啊!

因为战争过,所以明白和平的可贵;因为经历过和平,所以了解战争的可怕。国与国之间的互相攻讦杀伐,不就是为了得到和平的局面吗?

可现在就是和平。

司马炎和孙皓真的应该来前线看看,吃上一块烤肉,干一杯美酒,不胜过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吗?

事情做到这个份上,傻子都能猜出羊枯的真正意图,糖衣炮弹往往是最具杀伤力的。

不过后人有理由相信,陆亢宁愿冒着通敌的危险来享受这暂时的安宁——即便他猜出了羊枯的用心不良。

古书中有个成语“文人相轻”说的是文人之间互相轻视;但还有“英雄相惜”的说法,武将没有那么多的心机,手下的将士不再流血牺牲便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但这种用信义铸就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多久。

因为羊枯病了,需要返回洛阳治病,毕竟国都的医疗条件会高些。

不过他回来的很不是时候。当他乘车到达洛阳城门时,他看到了一副场面,长长的送殡队伍从内宫一直延续到城门,灵车上立着一块大大的牌位,白底黑字,令他看得分外真切。

“章献太后之灵位”

羊枯于不久前得到了姐姐去世的消息,只是那时正领兵在外,无暇东归。姐弟俩终究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而现在姐姐,这个世上最亲的人竟要永永远远地离他而去!

此情此景,让人情何以堪!

一番恸哭之后,羊枯病逝加重(哀恸至笃)。以致武帝召见时,不得已乘輦入殿。

挣扎着陈述完伐吴之策,羊枯长出一口气。他只能为大晋尽忠到此了!

而司马炎居然还想让羊枯卧榻指挥军队!在反映出武帝对他信任的同时也暴露出统治阶层的贪得无厌:生是大晋人,死是大晋魂。

羊枯接下来的回答可谓荡气回肠(任何翻译都比不上这段原话铿锵有力):“取吴不必须臣自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所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

公元278年,羊枯病逝,享年58岁。

之后,杜预代羊枯伐吴。

至于具体的伐吴过程,可用秋风扫落叶来形容,江陵,夏口,武昌依次攻克,建业很快近在眼前。

孙皓惊悉晋军南下,胆都吓破了,立刻令丞相张悌指挥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jing)引军三万,过长江迎敌,为王浑所破,以身殉国。诸葛靓受诏去洛阳,因为父亲诸葛诞(被司马胡奋灭三族)的缘故,终身没有做官。

孙皓又命孙象率一万水军抵抗晋军,不料刚看到晋军的旗帜便赶紧投降了。

大势已去,孙皓双手反绑,车载棺木,向晋军请降。

公元280年,晋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