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乱世晋隋 > 第六章 武帝归西

第六章 武帝归西

杨骏是杨芷的父亲,司马炎老丈人,典型的草包一个。因为女儿的原因,被封为临晋侯。司马炎在位期间大举分封王侯,仅王就57个,一个小小的临晋侯本不足为奇,可问题出在了他的国丈身份上。外戚干政,国家必有大祸。

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到足以影响武帝之后晋朝的国运:司马攸于283年病逝。

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弟弟,生于248年,小司马炎12岁。自幼即表现出明君之相,德行才能都在司马炎之上,司马昭很早就有立其为世子的想法,无奈祖宗礼法所宥(自古立长不立贤),一直没能成功。

司马炎也非常喜欢这个弟弟,统一之初封为齐王,有心选他为接班人,而且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比白痴儿子强上百倍。由于司马攸太过正直,因此为许多佞臣所不容,其中就有荀勖(xu)等人,他们担心司马攸一旦继承大统,自己会地位不保,因此向司马炎上书,以正太子之位为由强迫司马攸回到封地。

上一章提到司马炎裁军,司马攸是唯一的例外。时任骠骑将军,理应罢兵,可手下几千人谁都不肯走,武帝只好从其所求。其仁厚品德可见一斑。

但这并不能改变哥哥的诏书,当时司马炎的身体每况愈下,司马攸很清楚,侄子绝对不是这帮大臣的对手。可诏书又不能违背,无奈之下,司马攸要求为母亲守灵,哥哥依然不许。司马攸忧郁成疾,传去的太医碍于权臣荀勖,只道司马攸并无大碍。司马攸只得抱病辞行。强撑着见完哥哥最后一面(死要面子活受罪啊!),司马攸终于倒在了距洛阳不远的地方。(司马攸若是不死,后面的八王之乱很可能不会发生,西晋的历史就会重写了。)

逼死了亲弟弟,司马炎幡然悔悟,于是杀掉御医泄愤。

五年后,心灰意冷的武帝沉迷内宫,从此不问政事。

撒手朝政,标志着太康之治的终结。此时的司马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泡美妞。生活极度奢靡,执政初年的勤俭不复存在。

西晋盛产败家子,而且还是家传,这代败不完下代接着败,一代更比一代败。其中有两个败家子的杰出代表,王恺和石崇。王恺是司马炎的舅父,石崇是开国元勋石苞(外号“娇无双”)的儿子,这两个人的发家都很富有传奇色彩。

先说石崇,石苞有六个儿子,史书没有记载其家境,应该尚可,西晋的臣子没几个穷的,像刘毅那样的绝对是凤毛麟角。石苞临死前给孩子们分家产,唯独没给最小的石崇,妻子为石崇打抱不平,石苞却说,“别看这孩子小,以后肯定是大富大贵之人”(此儿虽小,后自能得)。知子莫若父啊!

关于石崇是怎么富起来的,我们不得而知,倒是后来的一段记录能让我们略知一二,武帝死后,石崇出京任荆州刺史,“在荆州,劫远使客商,致富不赀。”中国之地有“九州”的说法,荆州即是其一,东汉末年,荆州下辖九郡: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襄阳,章陵,此为“荆襄九郡”(好大的地盘)。荆州的首府在江陵(《三国演义》中经常混淆这两个概念。)。历代都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今天的荆州更是拥有“从此地发转的物资可在24小时内送达中国中东部任何城市”的能力(不算打广告吧)。

回过头来看,石崇靠劫掠过往商人暴富就很好理解了,可当时武帝还在,京官没那么大油水,就凭那点地租,根本没有和王恺斗富的资本。那么之前呢?

石崇曾做过城阳太守,之后随军伐吴,据此我们可以推测:石崇在此期间肯定干过强盗的勾当!这里还有个小插曲,石崇在王恺府中曾救过俩人,刘琨和祖狄(闻鸡起舞者是也),至于细节,受篇幅所限,以后再说(况未到俩人出场时间)。

接下来该王恺登场了。王恺是司马炎的亲舅舅,官至龙骧将军,骁骑将军,这两个军衔看起来很威风,其实不然,西晋年间立有战功的武将比比皆是,可官衔就那么几个,只好在将军前加个名号,譬如阿猫阿狗。于是各种将军应运而生,实际上都是不上档次的杂牌将军,和前面的“四征”、“四镇”将军有着本质区别。

王恺成为富豪的主要原因应归于他外戚的身份,这个也不难理解,比如某某官员犯事了,趁月黑风高赶着马车去王家拜访一趟。王恺不认识人,难道还不认识车上明晃晃的金银财宝吗。第二天上朝,替该官员美言两句,皆大欢喜。

唯一纳闷的当属司马炎,“屁大点小官,能有几个钱?”

“没办法啊陛下,有总比没有强!”

“这么个攒法,你就是攒八辈子都不及人家石崇一天挣得多!”

“那怎么办?”

“南海番邦进贡了一株两尺高的珊瑚树,赏给国舅爷吧!”

当天下午,王恺拿着珊瑚,气势汹汹地来到石府,还没开口,珊瑚就被砸了个粉碎,王恺非常气愤,正待发作,石崇的一句话彻底令他崩溃了:“这东西我家多得是,还你就是了!”边说边命人搬出几株珊瑚树,仅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

关于二人斗富的趣闻还有很多:

王恺用糖水刷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火;王恺做了四十里长的紫丝布障,石崇就做了五十里的锦布障等等。(《资治通鉴》卷八十一)

炫富不要钱的吗?布展示完了还可以再做衣服,糖呢?蜡烛呢?…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两人这种攀比纯粹是破坏生产力的行为。羊毛出在羊身上,即使再有钱,也是搜刮底层民众的,当中更是有很多人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刘毅一死,再也没人镇得住这帮败家子了。

大臣攀比,做皇帝的不去制止,反而大加赞赏,这是什么情况?

说明一点:当时的社会已经奢靡成风,甚至连皇帝都深陷其中。皇帝的所作所为往往能反应出一个社会的风气。

这样的统治自然维持不了多久,惠帝时期即将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如国库空虚,吏治败坏等等即发源于武帝晚年。

由于纵欲过度,武帝的身体也同这个社会一样,正逐步滑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司马炎的病已经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病情恶化之快,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回光返照之际,司马炎想到了他的子孙,想到了他的臣民,这些年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司马炎心里跟明镜似的。就这样把大**山交到儿子司马衷手上,他有一万个不放心。

首先是外戚势力。分两股(亲戚太多)。

司马炎前后共有两位皇后,杨艳,杨芷。

杨艳即司马衷的生母。杨芷是杨艳的堂妹,史书称其“美映椒房”(椒房:代指内宫)。大美女一枚。

西晋中期,外戚开始干政,如上文提到的王恺,但和杨骏比起来便是小巫见大巫了,杨骏是杨芷的父亲,杨艳的叔叔。一家两皇后,有如此权势,可谓外戚中的战斗机。武帝晚年,这架战斗机已经控制了西晋的大半个领空。此外,还有太子妃贾氏一族,其中以贾充为代表,后文再做详述。

其二是接班人的问题。

司马一族,人才多多。从司马懿到司马师,从司马昭到司马炎,都有君主之才,可到了武帝这一代,偏偏产生了基因突变,生了个不争气的儿子,司马衷。封建政权有“母以子贵”的说法,其实反向也成立。司马炎很早前就下过“这小子不行”的定论。司马衷能熬到皇帝的位置上,全凭他做皇后的妈和聪明绝顶的老婆(贾南风)。杨艳为巩固太子之位,在死前选择妹妹杨芷做了自己的接班人,两位皇后的枕边风更是不计其数。

此时的朝政已经为外戚控制。杨贾二氏相互勾结,毕竟白痴皇帝比较好糊弄,司马炎无奈,于是有了上面齐王暴死的一幕。

弥留之际的司马炎看到了司马攸,他的亲弟弟,一阵愧意随之涌上心头。司马炎挣扎着坐起身来,吃力地伸出手去。

“桃符(司马攸的字),你来了。”

身边的侍卫一个个都吓得面色铁青,胆子大的赶紧跑出去找杨大人。

司马攸面露微笑,一如在世。

“父母亲在世时,曾以曹丕曹植兄弟相残的故事来告诫我们,没想到…”话没说完,司马炎已是老泪纵横。

“你等着,哥哥一定要株那帮奸臣的九族!…九族…”司马炎一时激动,竟没了气息。

“陛下,身体要紧啊!”不知何时,杨骏已经跪到武帝榻前。司马攸的面容亦随之飘散。

“桃符,桃符…”司马攸的面孔正逐渐模糊,宛如一缕青烟,飘散在大殿里。司马炎环视四周,这才注意到身边的侍从全是新面孔,司马炎立刻反应过来。

“杨骏何在?!”

“陛下。”杨骏唯唯诺诺道。

“乱臣贼子!竟敢偷换朕身边的侍卫!”

“臣见他们呆滞木讷,怕不能满足陛下心意,所以…臣罪该万死!”

“拿纸笔来。”司马炎明白,他的时间不多了,没必要在这些琐事上浪费许多。当务之急是安排身后之事。

原诏书已无从查考,主要内容分两部分:急诏汝南王司马亮进京辅政,令诏朝廷有识之士辅佐太子(托孤)。

杨骏担心司马亮到洛阳后损害杨氏一族的利益,竟擅自修改诏书,把司马亮换成了杨骏,并增加了许多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当然是在司马炎死后进行)

司马炎最后也没能见到司马亮。

公元290年,武帝司马炎于洛阳驾崩,享年55岁。

善始,却没有善终。

吕思勉把这一切归结于一句话:“帝所不幸者,则以仅足守成之才,而当开创之世耳。”(《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