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乱世晋隋 > 第五章 广陵一散

第五章 广陵一散

经过太康年间(280-290)的改革,西晋繁荣之象初现,在外各族归顺,在内民心依附,一个治世再次出现了——史称“太康之治”。

连年征战,司马炎逐渐感到厌倦,洛阳城里的歌舞升平更加深了他罢兵的想法。况军费在封建政府开支中所占的比重一直都很高:少则三四成,多则七八成,这么做也是为黎民生计着想,而且还有一个好处:把军权收归中央,防止地方政府作乱。

既然好处多多,那就裁吧!太康元年,即平定吴国之后不久,司马炎下诏裁军。古代帝王,始终把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立国的保证(今天亦是如此)即便是文景如此治世,也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军队,更鲜有裁军者。

司马炎裁军的初衷是好的:士兵放下弓箭,拿起锄头,浩浩荡荡地奔赴田间地头,事实证明,此举确实促进了农业的极大发展,也为政府减少了很大一笔开支。然而,省下来的钱却没用到正经地方。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上面所提仅是裁军的益处,和弊端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裁军的危害将会于不久后凸显。

诏书很快下达:“仿汉代旧制,解散州郡各军,悉令其归田,大郡设武官100人,小郡50人。此外,各封国也要相应削减军队。(仅有一个例外,司马攸)”笔者算了一笔账:晋朝共设173郡,就算全按大郡计,兵力也不过两万人。司马炎前后共封了57王,大**队5000,中国3000,小国1100,其总数不超25万人,加上政府军及州郡地方军,西晋的总兵力不超过40万!

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40万人能守得住吗?你以为那些蛮夷番邦换杆大旗就成顺民了?40万常备军,连给人家打牙祭都嫌寒碜。关键是,真正打起仗来,有多少部队能够第一时间抵达战场?

陶璜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交趾国(今越南)相距洛阳千里,当地还有六万多户没有归降,真正服从政府的不过5000户,而且经常有人作乱,这些州郡只能靠军队驻守!”

山涛(竹林七贤之一)也表示反对:“这么大个国家,万一有点风吹草动,谁来保家卫国?罢州郡之兵,万万不可!”

内宫飘来《大风歌》,武帝突然想起,从吴地到来的五千名宫女今天说要为他奏乐颂德,吴越之地,自古多佳人,她们似水般的柔情总能化解武帝的心结。陶、山二人的话很快淹没在优美的旋律里。

宫门口的羊又开始叫唤,它们迫不及待地要品尝新鲜的竹叶了。武帝喜欢乘羊车巡视**,羊车停到哪司马炎就宠幸哪宫,羊喜欢吃竹叶,一些聪明的宫女便在门前放些新鲜的竹叶,只求皇帝驻足。(其实宫女们完全可以养几只狼,羊看到天敌,自然狂奔不已,武帝肯定会摔个人仰“羊”翻,到时候想走也走不了了…)

武帝时期的内宫到底有多少人呢?

公元274年,司马炎曾发布一项命令:选百姓和公卿的女儿五千人进入**,以备皇帝选妃。离乡背井的少女们痛哭连日,洛阳城几里之外都能听见,甚是悲惨。“诏选公卿以下女备六宫…采择未毕,权禁天下嫁娶”(《资治通鉴》晋纪二)。

大意是,在选妃完毕之前,全国禁嫁娶之事。司马相如卓文君之流应庆幸早生了300年——也不尽然,因为当时选妃的是杨皇后。杨皇后讳艳,惠帝司马衷的生母,此杨皇后区别于堂妹杨皇后杨芷。

皇帝选妃,最气愤的还是皇后,封建王朝没有“小三”这个说法,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更何况是皇帝。可凡事都有个度,整天在老婆眼皮子低下泡妞,皇后能不生气吗?于是乎,杨皇后想出了一招,专挑那些长得白的(看来西晋以黑为美),个高的(卓文君大概得落选了)。司马炎看着这些歪瓜裂枣,实在没有什么食欲,可又不好发作,那就凑合吃吧。

加上后来从吴地征召的五千名宫女以及宫里原先的宫女,不多不少,刚好一万——和西晋宫廷禁卫军人数相当。顺便提一句,可能由于气愤过度,杨艳于当年病逝,谥号武元皇后。继任者是堂妹杨芷(大美女)。

“朕意已决,卿等毋需多言!”武帝言讫,拂袖而去。

羊车载着武帝向内宫深处缓缓逝去,陶、山二人气的直跳脚。这两人终究没能见到一语成谶的那天。

山涛回到家中,心中充满了忧虑,事实上,自从他当官以来,没有哪一天是开心的,先是魏曹丕行篡逆之事,当时他年仅十六岁。不想成为篡逆者手下的鹰犬,所以选择归隐,然后结交了六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饮酒赋诗,不亦乐乎!那段时间,是他生命里比较开心的一段时光,不用分心国事,偶尔提及,也只是一曲高歌一杯美酒一带而过。

高平陵事件的发生终结了这一切。和曹氏家族不同,司马氏爱才,惜才,遍寻天下名仕(主要是为了拉拢文人阶层)。而好友嵇康等人却持不合作态度。在他们心中,司马一族是乱臣贼子,不屑与其为伍。还有一点,这些人都是“建安文学”的传承者,魏几代帝王都好文,和他们很合得来,出于感情上的考虑,他们也不愿同司马政权合作。内心的忧郁无处排遣,便寄情酒水音乐,寻求老庄无为之道,长此以往,竟形成了独特的魏晋玄学。

山涛与之不同,古之贤者分两种:一种以国家荣辱为计,另一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我们不能片面讨论两者孰优孰劣,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于民皆益。山涛属于后者,他的眼光不在篡位者身上,而是天下黎民百姓,能为他们谋福,个人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山涛还有一个身份:山涛的父亲叫山曜(这名字好)。山曜有个姑姑山氏,嫁给了张汪,并育有一女,前面几人姓甚名谁不重要,只要知道该女就行了:张女姓张名春华,张春华嫁给了司马懿,生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俩皇帝)。

从而得出结论,山涛是司马懿内侄,司马昭表弟,连当朝皇帝司马炎都得叫声表叔,而且是正经亲戚,容不得司马炎抵赖。(这个猛!)

不知司马炎任命山涛的诏书里会不会出现“皇叔”二字。

喝完最后一壶酒,山涛留下一句“兄弟们我去去就来”便没了踪影,这一去就是一辈子。期间它曾写信劝嵇康出仕,却被后者婉拒,嵇康在信中列举了不能做官的七条理由,很是奇特:一,我喜欢睡懒觉,当官后就得按时起床;二,我喜欢遍游四方,当官后就等整天坐着,不能到处乱跑了;三,我身上虱子多,得不停地抓挠,但还要随时准备迎接上级官员…(凡七条,不一一陈述,详见《与山巨源绝交书》)。

读罢此信,不禁感慨:原来做官有这么多坏处。当今挤破头颅考公务员的有志青年们不妨拜读一二。

嵇康还在信中极为详细地分析了他个人,言辞恳切,于朋友之深情,于儿女之情,于国家之情一览无余,催人泪下。

嵇康到底做了官,后来得罪钟会司马昭,定死罪。行刑那天,三千太学生为他求情。嵇康劝告他们以国家为重,并随后向监斩官要了一把琴。

大风起处,旋律缓缓飘散,时而低沉,时而悲壮。三千太学生,掩面而泣,连监斩官都于心不忍。

是曲,名曰《广陵散》。嵇康道,“袁孝尼曾经向我学习《广陵散》,我没有教授于他,今天《广陵散》要失传了!”

山涛把嵇康妻子接来,算是对挚友所尽的最后一份责任。

太康后半段时间里,司马炎渐渐贪图享乐,进取之心丧失殆尽,甚至把朝政交由杨骏、杨洮、杨济三兄弟打理,时称“三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