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大唐之龙傲天下 > 第182章 历史的逆流(一)

第182章 历史的逆流(一)

第182章 历史的逆流(一)

李孝安全回到甘州新的许王府,家里人是一阵高兴。对于李孝去洛阳,宁远上下没有一个同意的,但无论谁全都改不了李孝的决定,剩下的只能是担心。

如今李孝有惊无险的回来,当然是值得庆祝的事。如果没有九寨击败丘神绩这件事,确实值得高兴,可每个人头脑都不白给,除了月玲,有些闷闷不乐以外,其他人还是要冷静的多。

陈玉是最兴奋的,虽然很遗憾没有生儿子,可李孝一再表示希望生女儿,说男孩、女孩都一样。陈玉也清楚,李孝的女儿只能是郡主,但在宁远这样独立的地方,李佩这个郡主和公主没什么区别。

果然,李孝一回来什么政务也没处理,就最先来看女儿,高兴的抱着只有几个月大的女儿转圈,弄得月玲脸色更阴沉了。

李孝也没辙,又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已然很努力了,月玲却无法怀孕,只能是天意。告诉她不必介意,在李孝面前那些都不重要。

裴寻芳还是一如既往的那样,显示出她正宫的权威和大度。甘州许王府李孝没来过,因为宁远的一切都是有分工的,特别在修建王府上,杨凡和黄栎出奇的一致,此事就连丁解元和晋文斌也支持,为此李孝没参与。

可他来到许王府的时候才发现,手下这些人胆子不小,整个许王府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皇宫,占地面积之广,建筑之豪华,确实太过火了。

加上李孝掌握的现代建筑技术,无论从布局上,还是风格上都和其他古建筑有很大区别。

这里是高原,天气寒冷,但新的许王府确有供暖系统,显然这样很舒服,但却耗费了无数的钱和物。这让李孝想起丁解元说的,杨凡他们的管理委员会权力过大这个问题,宁远的模式可能不再适合了。

可如今想改变,李孝也没招,难道执行和大唐一样的管理模式吗?如果那样,毫无疑问自己将再也离不开甘州,恐怕也得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来。虽然宁远没有那么大,可此时也是大小十二三个州府,辖近三十个县,已然和一个道差不多,恐怕自己再没有时间去干别的。

出于多方面考虑,李孝没有急于召集手下进行什么安排,一切还是自己不在的时候那个样子。李孝看着是回来与家人团聚休息几天,但上官婉儿知道,李孝一刻也没有停下思考。她知道是因为李孝问了她很多问题,包括大唐的官制和官职,以及制度和法令,让聪明的她明白,李孝这次回来将有大的动作。

深通政务处理的上官婉儿也很期待李孝要怎么干。有很高政治敏感度的上官婉儿,来到宁远短短的时间,就能感觉到宁远和大唐的不一样。

一连十几天时间,李孝分别找来自己的几个主要手下进行谈话,每个人谈的什么内容,李孝并没说,谈过的人也没说。表面看一切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暗流涌动。

每个人都很清楚,李孝的宁远新区必然脱离大唐走向独立,否则是没有什么选择的。可独立了怎么办?恐怕就是当前王爷考虑的最大问题。

确实,这个问题就是李孝这些天一直考虑的问题。他还有另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在等,等待武则天对发生在九寨的事情做出什么反应,第二个也在等,等那个隐藏在暗中的人再做出什么动作。

李孝相信他搞出这么大动静,下这么大力气,花费这么高的费用,不可能就永远这样下去,必然会有其他的动作。同样有头脑的蒙面人应该更清楚,他来这么一下,李孝以说不清楚,宁远新区必将做出反应。说明白他可能和李孝一样也在等,等待着各方面做出反应,以便做出调整。

为此李孝只是派出人把自己的奏章快马送往洛阳,向武则天陈述事情经过,具体相不相信,李孝也不知道,这需要武则天怎么认为。

就在李孝计划宁远将来怎么办,一面静观其变的时候,消息终于传进洛阳。当这个消息在朝堂公开的时候,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特别是李孝不辞而别,来洛阳没经过皇上宣召,离开也不打招呼,完全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态度。

皇宫内外是藏不住什么秘密的,上官婉儿也和李孝私奔,同时上官府也人去楼空,郑氏悄然离开洛阳,去向不明,那不用研究,是去宁远了。

李孝的迹象已然表明,还没等这些人消化这个消息,丘神绩的报告让朝堂上一片哗然,李孝的宁远军击败朝廷军队,五千军队损失一半,丘神绩退守陇南。

已经毫无疑问,李孝彻底反唐,紫宸殿里武则天阴沉着脸,李旦坐在一边有些担心,在后宫母后突然问自己怎么办?他哪知道,一直以来不是母后决定吗?为什么突然问他?李孝确实是自己的兄弟,可两个人并不接触,他对李孝一无所知。

武则天轻轻叹口气:“诸位爱卿,相信对宁远的情况你们也知道了,李孝已反,该当如何处理?”

对于李孝早晚必反所有人都有认识,再不了解宁远什么样,但口口相传,从宁远大批的新产品进入洛阳市场,那些内地百姓把宁远苦寒之地传说得和天界一样。享受到那些舒服的日用品,这些大臣又怎么会不相信。如此能力,又是皇上嫡子,而当今皇上如此无能,上朝连一句话也不说,又怎么可能是李孝的对手。

一切就看太后怎么处理了,那些支持武则天的,还有一些武家的人心知肚明,不知此时该说什么。这个时候裴炎站出来:“太后,许王并未公开造反,事出有因,臣认为是否可以听一下许王怎么解释?”

武承嗣是了解太后的,当时说道:“裴大人,李孝以用兵击败朝廷大军,还有什么解释的?他一直很狂傲,从不服从皇命,先帝在时就因无故顶撞被贬松州,太后临朝善待他,他却不知感恩。无诏命来朝,反心以露,如今又畏罪私自逃离洛阳,其罪以不可饶恕。难道非得打到洛阳才算造反吗?”

武承嗣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这些确实是李孝的毛病,群臣也无话可说,裴炎也当时把嘴闭上。很多大臣都不明白,李孝的心思已很明显。他私养军队,不服朝廷管理,擅自对吐蕃动兵,不断扩大他的控制地区,明面上那些地方是朝中派去的官员,但也能接到报告,去的官员说了并不算,都受制于一个什么管理委员会的机构。其实以宁远为中心的新新小区已成独立王国。李孝要干什么,太明显了!很显然,他在准备力量,觊觎的当然是皇位。

可所有人不明白的是,李孝从来不联系朝中大臣。任何一个想得到皇位的人,能离开满朝文武的支持吗?如果没有这些人支持,那是成不了气候的。徐敬业只有几个低级官员支持,虽然聚拢几万之众,却快速覆灭。

本来郝处俊、裴炎和一些大臣以为李孝这次回来,一定能联系他们,何况他还是有职务的人。但李孝深居简出,只是在许王府里,也不去工部,更不上朝,也没联系过任何人。连和李姓亲属都不接触,唯一接触的人就是几位驸马。

李孝的行为让所有人奇怪,也让朝中大臣来气。如今武承嗣的一番话让裴炎哑口无言,心里对李孝更来气,也就不再为他说话。

其实包括裴炎在内,差不多的人都认为李孝有自己的手下,他根本没瞧起这些朝中大臣。不知道这些人的能量,小瞧他们,又怎么会得到这些人的支持。虽然他是皇上嫡子,但也不能这样,失去群臣支持,一样难以成事。

不能不说李孝在这一点上很失策,对李孝的希望转变成来气和失望,如今整个朝堂上,除裴炎说了一句以外,其他人都把嘴闭上。

事情性质已定下来,武则天说道:“既然李孝谋反,该当如何处置?”作为黄门侍郎的武则天亲信姜恪心里更不满,他的心里也认为李孝应该拉拢他们。这些人虽然投靠太后,但太后重用武家的人,对他们这些先帝的臣子多加防范,如果支持李孝回来,那是从龙之功,将来就会更上一层楼。可李孝竟然没瞧得起他们,并不联系他们,姜恪心里哪能服气了。当时说道:“太后,臣认为许王已反,应该派兵围剿,不能让他做大,否则危害无穷。”

武则天当然认为不能拖延,给李孝的时间越长,恐怕他的实力会越大,也就点头说道:“那应该何人前去讨伐?”

武则天一问,武将那边的人立即把头低下,很多人都明白,李孝能以四千之众击败两万吐蕃军,让他们全军覆没。以两三万人兵力击败二十万吐蕃大军,同时收复玉树地区,宁远军恐怕不是那么好打的,丁解元无疑以跻身大唐名将行列。

最重要的是李孝是皇子,也没有公开造反,师出无名,会引来李氏宗亲的反对。所以没人敢挂这个帅,都把头低下。武则天面沉似水,盯着下面这些人看了半天,发现一个主动说话的人也没有,她又不好点将,毕竟李孝展现了他超强的军事能力。

武三思站出来:“太后吗,击败徐敬业的是吴国公,这次我认为吴国公出兵一定能剿灭叛贼。”

武则天看了他一眼,平时认为武三思比武承嗣差远了,但没想到这次却说在点子上。上次徐敬业谋反,派李孝逸领兵,就是有原因的。因为李孝逸名望很高,是太祖的堂弟战功卓著的淮安王李神通的儿子,是李姓宗亲中比较近的关系。如果李孝逸战败或者与敌通谋,那么武太后就会杀他,也借此削弱李氏的实力。

但李孝逸却击败徐敬业,取得胜利,这让他在朝堂之中的声望更加隆重。如果这次他领兵讨伐李孝,那可不错,如果胜,固然除去最大威胁,如果败那就趁机除去他。同时都是李家子孙,能互相残杀那是最好不过的。觉得武三思的提议不错,点头表示欣赏:“吴爱卿觉得如何呢?”

李孝逸心里苦涩,但他无法反对,李孝能和徐敬业一样吗?可他没有选择余地,毕竟皇上是李旦,只好躬身说道:“臣愿往击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