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大唐之龙傲天下 > 第183章 历史的逆流(二)

第183章 历史的逆流(二)

第183章 历史的逆流(二)

武则天说道:“传旨,李孝逸为左翎卫大将军,领松州道行军大总管,领兵三十万进攻宁远,平定许王叛乱。”

作为兵部尚书的刘仁轨,也一起躬身答应遵旨。他和刘伟之一起在皇宫和武则天商议的,他们认为把李孝扣在长安,只要他不返回宁远,就没问题。可李孝见机很快,在圣旨下达准备把他调入三省的时候,竟然逃走,而且是把上官婉儿一起带走的。连上官婉儿的母亲也一起失踪,这证明李孝识破了太后的意图。

既然已识破太后的计谋,李孝反也没什么奇怪的。刘仁轨觉得李孝没有成功的可能,他没有朝中大臣的支持。这些人是忠于李唐江山的,李旦无能以至大权旁落。武氏外戚专权,太后淫乱后宫的事情时有传出,像裴炎、郝处俊这些人都希望李孝能主政,夺回势微的皇权。可李孝却根本没瞧起朝中这些人,那他们怎么可能支持他。

徐敬业谋反派了很多人联系朝中大臣,但他只是赐姓,并非皇室成员,不会有人支持的。但李孝不同,他是皇上嫡出的儿子,可李孝偏偏不联系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

忠于皇上,但自己的官位、家族地位同样重要,刘仁轨在平定高句丽的时候受到高宗李治的重用,还不如说是受到武太后的重用。他成为兵部尚书,对武则天还是很感激的。加上李孝清高不屑于朝中大臣,所以认为应该击败他,也就欣然领命。

事情已然定下,当然再不研究什么,具体如何作战那是领兵大总管和兵部的事情。刘仁轨算是有勇有谋的将领,说道:“太后,臣认为李孝既然已反,他的地方是占据吐蕃的,论钦陵无时无刻不想夺回这些地区,我们是不是联系吐蕃方面牵制李孝的兵力,那样就可事半功倍。”

他的话一说完,程务挺马上站出来:“刘大人,许王只是我大唐内部的事情,他虽反,但也是李氏皇亲。吐蕃是大唐世仇,我们怎么可以联系外敌,一旦吐蕃参与,我们和宁远两败俱伤的时候,用什么阻挡吐蕃的进攻?”

刘仁轨的话如果传到李孝耳朵里,他必然第一个杀刘仁轨。程务挺的话让刘仁轨脸红,他这完全是从军事角度谈,作为领兵大将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可程务挺却指出,李孝是内部战争,刘仁轨这是借敌人之手打击自己人,有卖国的嫌疑。

本来有些人认为李孝兵锋很强,刘仁轨这么做也是正常的,可程务挺这么一说,很多人都把嘴闭上。也是,吐蕃才是大唐的敌人,群臣这一沉默,武则天心里一惊,不好!李孝虽然没什么动作,根据百骑尉报告,李孝并不接触朝中大臣,但此人太鬼,暗地里接触什么人难保。

武则天冷声说道:“虽然吐蕃也是大唐的敌人,但他们却没有夺大唐之心,李孝却想夺取皇权,刘尚书也是一条好计谋,联系吐蕃使者,我们看看是否可以联合行动。”

程务挺死心眼:“太后不可,那样会让吐蕃趁机占领玉树和松州地区,有愧先皇的重托。”

武承嗣跳出来:“程将军,你一再阻止和吐蕃联合是什么意思,你和李孝有数面之缘,难道你已投靠许王?是想帮他夺位吗?”

“你……”程务挺只是眼光放得远一些。他也不了解李孝,在刘家集进攻李孝,双方并没有什么接触。这次也不过是从大唐利益出发,但他看不惯武家的人,到处污蔑朝臣,武承嗣和武三思什么意思,他也清楚。坊间已有传闻,武承嗣向太后建议废掉李旦,太后登基,在一些场合武三思还说过,太后如果登基,他们都是亲王,武承嗣还可能是太子。

这让忠心大唐江山的人很是担心。程务挺这个人有些死心眼,听武承嗣这样诬陷之词,当时大怒:“武大人不要血口喷人,我只是维护大唐江山,许王和我有什么关系?”转头对武则天说道:“太后,臣只是要防备吐蕃狼心,并无他意,请太后明察。”

程务挺一直领导西北对抗吐蕃,也因为夺取北庭战功才调回京师的,武则天淡淡的说道:“本宫知道,程将军不必介怀。北方契丹不稳,我们对宁远用兵不能不防,程将军为幽州刺史北上防御契丹。”

一句话把程务挺赶到幽州去了,其他人再不敢说话。武则天扫了周围一眼,见再没有人反对,说道:“有事上奏无事散朝。”

侍御史樊文出班上前说道:“太后,臣有本奏。”

武则天见是自己提拔上来的樊文,也就说道:“何事?”

樊文煞有其事的说道:“臣前些时候去河南道巡查,路过嵩山之时发现一块石头,光闪闪的显现祥瑞之色,就带回来。太后平定徐逆反叛,天下安稳,江湖清平,臣找术士观之,说这是瑞石,只有天下出名主,才能出现,特带来献给太后。”

这明显是马屁之词,但谁也不敢说反对。武则天心里明白,也就说道:“什么瑞石请呈上来。”

樊文小心的在怀里拿出一个锦包,打开确实事一块石头,闪闪发光五颜六色很是好看,像是琥珀一样。武则天接过来看了半天,说道:“果然是瑞石,将此石传于百官。”

众大臣接过来一一传递观看,赞叹连连。樊文说道:“太后,天降瑞石,证明太后称制是王兴之兆,臣认为太后应称帝,以顺天意。”

他的话一出满朝震惊,虽然太后临朝称制,但皇上还坐在一边,太后登基那算什么?孙处约、乐言章、赵仁本,这些人马上看出来了,一起跪倒。孙处约是中书舍人,磕头说道:“此石圆润放光,果然不凡,出自嵩岳神山,当年先皇本来要封祥中岳,但未能成行。如今太后治朝,出石祥瑞,联想近日奇花遍开,异草吐香,臣觉得太后是天命所归,请太后临朝称帝,太后万岁,万万岁。”

他这一说,那些武则天一脉的人呼啦一下跪倒:“请太后顺应天命。”

众大臣当中还有很多一部分人没有跪倒,但都是沉默不语。礼部尚书冯元常不但没跪倒,而是上前躬身:“太后明鉴,此石为五色石,又名雨花石,一些山中常见,臣的家中也收藏好几块。樊御史妖言惑众,陷太后于不义,理应斩首,以免枉顾天下。”

他这一说不是否定瑞石的问题,是否定武则天登基的问题,一时间大殿上鸦雀无声。武则天心头暗喜,她知道这一切都是武承嗣安排的,那还是前段时间武承嗣提出,太后应该更进一步,登上帝位,。

以女人身称帝,开创千古第一人,让武则天怦然心动。权力她已达到最高峰,再难进步。再向前是什么?那只有真正登上帝位,无奈的说道:“自己称帝天下难以归心,天命皇权不是自己能改得了的。”

武承嗣明白太后的意思,今天弄出这些。连上次李治说传位自己,死谏不从的裴炎都没说话,这个冯元常却出来捣乱,脸沉下来:“冯尚书,难道本宫不配当此仁德之称吗?”

冯元常也不敢说武则天不配,只好说道:“臣并没那个意思,太后理政国泰民安,天下富足,臣只是说石头就是石头,怎可称为祥瑞。”

武则天冷声说道:“瑞石就是瑞石,怎可说成顽石,你身为礼部尚书,却如此愚暗不明,不以福瑞为祥,看来是不太称职了。”

这样的话一说出来,谁还不明白什么意思。武则天看了一眼刘伟之问道:“刘爱卿,哪里还有急需职位?”

武则天这么问确实有原因的,刘伟之为吏部侍郎,职位不太高,但深得武则天重用。刚刚升为尚书右仆射,位列宰相的职权。当初提升刘伟之的时候,冯元常作为礼部尚书就坚决反对,认为刘伟之并无宰辅的才能,因此刘伟之对冯元常恨之入骨。如今太后这么问他,如果他不回答,改为冯元常求情,事情当然是另一个样子,但他恨冯元常,就说道:“蜀地陇州尚缺一刺史。”

武则天沉声说道:“冯尚书虽然不通事物,但理政能力尚可,陇州是蜀地,李孝叛乱,哪里不可一日或缺,冯元常为陇州刺史,即刻上任去吧。”

几句话就把自己从一个礼部尚书赶到陇州刺史,冯元常看了刘伟之一眼,说道:“臣遵旨。“然后下殿扬长而去。

这明显是指鹿为马,明智的人都不说话。但作为李治托孤的大臣,裴炎却不能不说:“太后,大唐是有皇帝在的,太后因皇帝年幼不懂才临朝处理国政,如太后登基必然被天下诟病,再说也无此先例,有违祖制。天地违和于万民不利,臣请太后还政于皇上,以安天下之心。”

裴炎的话虽然让武则天极为不满,但他是高宗托孤大臣,同时裴炎和自己联手废掉李显,换上李旦,她不能反驳,只好说道:“臣妾答应过先帝,怎么可能那样做,裴卿过于担心了。此事不要再议,此时许王作乱天下不稳,众爱卿应当共与国事,退朝。”

那些担心的大臣松了一口气,毕竟又一次阻止了太后野心,可是大家都不知道能挺多长时间。

裴炎返回自己家中,一直沉默不语,他已看出来,自己阻止不了太后多长时间。皇上太无能,如果强硬一些,今天大殿上完全可以改变现状,但从始自终李旦一言不发,好像这一切都和他无关一样。

“老爷何事忧愁?”随着问话,裴炎的幕僚也就是私人的先生郑同春进来,郑同春是有才之人,但无意入仕为官。裴炎念他胸中有才学,把他招进自己的家中待之甚厚。郑同春也真心相帮,几次帮裴炎渡过险关,没少出力,两个人也成为朋友,无话不谈。

裴炎叹口气:“郑先生请坐。”

郑同春坐下,裴炎把发生在大殿上的事说一遍,叹口气说道:“我以得罪太后,恐怕很难再阻止了。”

郑同春说道:“裴相为什么不想着支持一下李孝呢,如果换做他来执掌天下,恐怕武太后就没有办法了。”

裴炎摇头:“我也想过,但李孝仿佛有意躲避,并不和我们接触,他一直是独立的,很难说上话。在李贤的问题上也有人说是我和太后的阴谋,他也未必相信我。”

郑同春说道:“李氏亲王中,并非只有李孝。我听说太后召集各地亲王进京祭祀先皇,这当中恐怕有问题吧?”

裴炎说道:“李孝谋反,太后担心其他李氏宗亲支持,所以把各地亲王招进洛阳,恐怕不会有人来的。”

郑同春说道:“在下受人所托,但一直不方便和裴相说,可是……如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