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大唐之龙傲天下 > 第297章 高压(一)

第297章 高压(一)

第297章 高压(一)

对新罗的战争,从李孝决定御驾亲征的那时候起,他就有作战计划,心中就有打算。本来以为可以快速解决辽东,但李孝决定征伐辽东,引来所有朝臣的不同意。

隋炀帝征辽东,唐太宗征辽东,高宗李治又征辽东,一个弹丸之地的高句丽,泱泱大国用了百年时间,征伐无数次,死伤的人数以万计,是百万,如今还是没有解决。

从仙岛知道了陈慧,同时又收服了海上舰队,让李孝更加有信心。对李孝来说,解决新罗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准备充分,基本没什么悬念。那里天气寒冷,关山路远,所以李孝没有强求亲征,而是接受大臣的意见,休整了一年的时间。

这一年时间,军工局,后勤处,工商部和民事部,都为征伐辽东做准备。李孝取消府兵制,全国实行募兵制,所以对皇上是不征伐辽东,老百姓已不再关心,那是军队的事。

取消徭役,不再执行租用调制,也没有向百姓增加任何税收,那普通百姓关心这些干嘛?

礼部宣传局却对大唐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老百姓就这样,不用他们卖命,当然是忠心拥护皇上的决定。

自愿的加班加点干活,支援辽东战役,为那些有家人惨死辽东的人报仇,宣传局振臂高呼,一片响应。

弄得朝廷当中的这些官员很奇怪,不是一说征伐辽东百姓都不愿意,甚至起兵造反吗?这次怎么全都支持了?

可李孝明白,人观赏的时候都喜欢看狮子、老虎、金钱豹,但如果在野外就不想碰到他们。没有人去动物园为了看鸡鸭、兔子和猪的,但在山林里最好是碰上这些没有危害的家畜。

在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当然希望能振奋国威,彰显国力,可真让他们出钱出粮,再出人,那就是另一回事,恐怕全都得起来反对讨伐辽东。

这时一不用他们出钱出粮,二不用他们出兵卖命,当然是群情激昂,恨不得亲自冲上前线杀敌一样,也就是看热闹不怕乱子大。

但也不能否认,热血爱国的也大有人在,如此英明仁德的皇上,号召天下人共同努力打败新罗,还真有不少人争着当兵,想上前线。为此一年的时间,大唐轰轰烈烈的准备,各项准备已就绪,差的就是皇上一声令下而已。

芦台本来是不出名的地方,只是北方重要的海盐产出地,所以有了盐场,才设为县,连一个像样的城都没有,但此时他却大大的有名。

因为皇上从幽州来到这里,三万大唐军队集结在芦台,海边上新修的码头也很宽大。很多三桅,五桅的大船停靠在港口内,各种战旗飞舞,号角声可以传出几里地远。

运输各种作战物资的马车络绎不绝,没有别的,全是大唐在内地的军工局下属工厂生产的武器,作战物资和给养。

李孝没有住在芦台城内,而是随同军队驻扎在海岸上,三万大军也不是小数,他们的物资占了很大一部分。大营也连绵十好几里地远,旌旗飞舞,号带飞扬,鼓声阵阵。

大营中间是一座黄色的金顶大帐,那是皇上的行军帐篷,在李孝看来已是够豪华的,可所有大臣全是交口称赞,他们遇到了尧舜禹重生时代,再简朴的皇上出征,也比李孝豪华。

随行的一个宫女没有,皇上孤身一人连太监都不带,身边只有孟超他们又一次补齐的一百大内侍卫和张秉言两千御林军,再就是第六师和第八师两个军队。

在海上共计准备了大小战船三十多艘,运兵船二百多条,可以进行三四万军队的运输。

程静功和秦素两个人如今已明白了为什么不用其他部队,而是单独训练他们。大海上可不是说的,河上的船根本没法比,那些像巨大楼房一样的船,放到海上就是一片树叶。

一开始,第六师和第八师登上船别说打仗,船一起伏连站都站不稳,一天下来上到师长,下到士兵,一个个脸色苍白,胃里空空的吃多少吐多少。

但时间一天天过去,两个师的官兵从恐惧到接受,再到喜欢,他们已深深地爱上了大海,如果一天看不到蓝天碧水心里反而不舒服。

白净的人变得黝黑,本来就黑的人更加黑,但海风和海浪铸就了他们铮铮铁骨。两个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唐海军陆战师”

那就是他们陆地可以骑马打仗,可以冲锋陷阵,大海上一样驰聘海疆。

一身绿色的军装和海军那白色的军装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大唐海军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李孝唯一遗憾的是他的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现。

那一天太遥远了,连蒸汽机还在试验阶段,内燃机还不知道猴年马月。

蒸燃机最大的问题是钢材质量不过关,在巨大的压力下机体会裂开,也不耐磨,根本难以成功。再说电力也因为稳压问题和绝缘问题停止不前。

大唐科研究所昼夜实验,但进展非常慢。李孝也知道,这些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来完成,自己想在有生之年就办到,太不现实了。只能为他们打下一个稳定的国家,相信几代人之后,中国就会走在世界的前面。

有这样的心思,李孝必定征伐辽东,灭了新罗这个祸害。战争发动之前,财政部和工商部联合,加上大唐中央银行,把那么多废品一样的铜钱倾销进新罗,一般倾销的都是产品,但大唐倾销的是钱。

如今根据调查局的情报显示,新罗太富了,又太穷了,富得是他们国家全是钱,穷的也是只剩下钱,那就让他们吃钱吧!

李孝动用如此多的商船和民船,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是皇帝,不用向任何人请示汇报,所以怎么打算的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儒家文化根深蒂固,李孝不想和朝臣们争论,到时候有了好处,自然就不会有人反对了。

华夏七年,大唐准备了两年时间的对新罗战争,正式拉开序幕。从幽州前线东北军区的六个师,兵分三路同时向新罗展开进攻,而韩成,姬允和陶峙的进攻也很有特点。

他们并不是直接向那几个重兵集结的城池进攻,首当其冲的就是崔玄日镇守的营州,但韩成并没有直接进攻营州城,而是把部队分散开的方式向营州周围各县进行攻击。那些小城人少,根本守不住,又原来是大唐的地方,很多县城见到唐军到来立即开城投降。

崔玄日也想派兵救援,可他的军队一离开城池,在野外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不是被击败杀死,就是被包围俘虏。如此一来,短短的时间,崔玄日只好把兵力集中在大城之中,根本不敢出来。

如此,唐军那是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周围的村乡县城进行攻击。一开始崔玄日还不以为意,可是战斗开始刚刚一个多月,他就发现了最重要的问题。

周围的村镇乡县被大唐夺回,那他的补给怎么办?本来就没有战略储备,就算花钱买也没地方买去。被大唐夺回的地方马上实行货币兑换,铜钱不再流通。

最让崔玄日头痛的是,除了汉人,其他民族的人全都强制迁往关内和江南,什么没有也不要紧,大唐分给土地,一年的口粮,然后搬迁走。不搬的就是抗旨不尊,下场就是杀头。

如果单纯的杀人,能激起人们的反抗,但李孝一手是胡罗卜一手大棒子,同意迁的给土地,给粮食,还可以把家产带走。不同意那就是一个死,无论是什么民族,都在强大军事压力下同意搬迁。

只有汉人留下,特别是高句丽,新罗人,百济的人,不迁也不行,这是强制性的。随着周围的行动,崔玄日坐不住了,如此下去辽东快没人了,他守一个营州城有用吗?

韩成不慌不忙的前进,而另一路姬允的目标是新城,也是一样,让突厥的哈拉罕也是不能打仗,只能后退。陶峙是参谋长,指挥两个师行动方向是盖牟城,那是向辽东半岛新罗方向行动。

骄阳似火的盛夏来临之际,崔玄日等不到秋天粮食收获,就算粮食收获又怎么样,他以没人收割。

无奈的他向国王金洪理上奏,请求放弃营州退守辽东城,那样可以和盖牟城,沙卑城,新城构成一道防线,阻挡唐军的进攻。

对崔玄日的请求,金洪理不答应也不行,因为他也快吃不上饭了。新罗汉城周围水稻还没收获,它们只是苗,可粮食却没有了。无论出多高的价格也买不到,鞑靼,契丹那里有马匹,牛羊,却没有粮食。扶桑自己的粮食还成问题呢,如何能帮的了新罗?

就在金洪理同意崔玄日后退的时候,李孝的大军终于扬帆出海,他们的海上舰队并没有向别的方向进攻,而是直接开向了仁川港,那里距离汉城太近了。

金洪理大惊色色,面对大伊飡李泽说道:“大相,孤该如何办?”

李泽也傻眼了,本来大唐也好,大隋也好,从来没这样进攻过辽东。李孝这是什么战术?他们不会应付了。

还是波珍飡朴顺光说道:“大王,为今之计是向大唐皇帝李孝承认错误,上表称臣还能保住江山。”

金洪理其实心里也这么想的,大不了把占领的辽东之地退还给大唐,双方谈判议定边界,就可能避免亡国。点头同意说道:“那就由朴大人为使节,带降书顺表前往大唐,求见皇上。”

“这……”朴顺光说道:“大王,此时大唐皇帝在海上,臣怎么见他啊?”

金洪理说道:“派新罗水军的舰队送你上船。”

既然定下来,朴顺光带着降书顺表,由水军大将军莫日哲领着新罗的水军迎上大唐海军舰队,向李孝低头称臣。

进入新罗海域的大唐海军舰队司令进来:“启禀皇上,前方出现新罗的舰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