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大唐之龙傲天下 > 第306章 太子的烦恼

第306章 太子的烦恼

第306章 太子的烦恼

皇上御驾亲征平定北部,灭新罗,收复辽东,此时北方因为大唐军威,让契丹派出使者,带着朝贡的物品前来长安。

直到消息传遍天下,大唐周围那些处于半独立状态的所谓藩属国才明白过来,重新开始研究李孝下发的圣旨。当初大唐规定所有的藩属国按大唐的规定每年上缴朝贡物资和钱数,并没有几个听的。开什么玩笑,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难道大唐能真的进攻他们吗?

虽然礼部已通过外事局向各国驻长安使臣下达了通知,但执行的却没有几个。当传出向幽州进攻的新罗拒绝执行,大唐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更是引来各方面的观望。

所以北方的战事进展尤为引人关注,作为宣传的部门,每天都在向长安以及各地区发出邸报,通报战况。这是为什么?就是让这些观望的国家知道战事的进展。

随着北部人口向大唐内地迁移,消息已不用官方发布,各种传言已满天飞。特别是长安周围,因为离得近,最先能知道消息。加上发达的商业行为,长安通往四个方向的主干道已修建的差不多了,虽然部分地区还没有贯通,可也成为通往京师的主干线。

快速的交通也就带动了快速的信息传播,当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年轻人眉飞色舞,老学者摇头叹息,卫道者低声咒骂的就只有一个名字了。

那就是在北方被称为姬恶魔的姬允。他并不像陶峙,也不像韩成,而是一路血腥。对反抗和不听从的新罗人,就是一个字“杀”。听从大唐的就是大唐臣民,有良好的待遇,也一视同仁。如果不听,那就别再想别的,等着他们的是钢刀和绞架。

李孝一直是这个政策,他这是学后世美国的做法。被世界上所有国家骂为强权的美国,他的盟友也最多,为什么?那是因为他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同时,承认是盟友就给于支持,还是真心实意的支持,如果不承认,那就想尽一切办法给与打击,直到灭亡。

虽然一切以美国利益为中心,但跟随美国确实能得到好处,两害相权取其轻,没有哪个国家政府傻到用鸡蛋碰石头。

李孝就在采取这种办法,新罗不是不服气吗?那他就当这只鸡,杀他给周围的猴看。当消息传来,新罗国王投降,李孝并没有留下他治理北方新罗地区,而是把他贬为庶民,全部王族迁往内地。

按以往的规矩,像金洪理这种身份,就算迁回内地也是位列高官的地位。以前突厥,吐谷浑和周边的大小国家,都是如此。可这回却不是这样,李孝发出圣旨,新罗王族分散迁往各地,是当地官府监管的对象,老老实实的就算了,不老实随时可能被杀。

每个家庭被分到一个地方,以此时的交通和通讯,几百里,几十里见面都很困难,何况遥遥的分为两地,想联系是不可能的。

当知道这些消息的时候,又听说大唐海军舰队以调往南方,南诏,南越和汨罗等国的小国王,第一时间带上他们的朝贡物品,派出最得力的人前往长安。

他们可不想步新罗的后尘,如今多好,自己是一国之王,如果被大唐灭掉,那他们就成为普通的百姓。在李孝宣布班师回长安的同时,大唐西南北三个方向,无论是温暖的江南,还是大雪纷飞的塞北,官道公路上,一队队朝贡的车马快速赶往长安。

明德门前面,林炎,宋景,张九龄为首的一干人等,张眼望着前面的大路。接到快马报告,今天皇上回来,在太子李光俊的带领下,文武百官在明德门迎接。

长安的百姓也出来了,长安城门里门外大街上全是人。这是得胜班师回京,当然是万人空巷,谁不想看看他们威武神圣的皇帝。

跟随在大臣身后的是外国的大批使臣和驻大唐使节,还有一些金发碧眼的人,也有很多长相奇特的西域人,就连波斯、大食、天竺,尼婆罗的人也一同来迎接。

以十七岁的李光俊一脸严肃的站在前面,他对父皇好像很陌生,只记得自己小时候,父亲对自己很好。那时父皇刚刚当上皇帝,皇宫也不在长安,在甘州。

可从进了长安,全家进入太极宫以后,他就很少能再见到父皇了,总是让自己叫他父亲、爸爸的父皇很忙,也没有时间再和他谈什么。

李光俊也搬到了东宫,他是太子,大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未来的皇帝,虽然他也进学校读书,也认识不少同学,可总觉得自己很孤独。

最近不知道是年龄大了,还是怎么的,他觉得一向和自己最亲近的小妹也不再找自己。每个人都很忙,作为监国的太子,皇上远征,虽然三省十二部可以正常运转,但也有太多的会议他要参加。

已不再是小孩的李光俊明白,宋景,林炎他们是避嫌,让他参加,不过是个证明而已。所以李光俊很少插言,弄得大臣们交口称赞太子宽厚守礼,是个好君王。

其实李光俊并不想这样,可他也知道,这些大臣很得父皇信任,也一再说他是学习的时候。特别是母后总是提醒他,要谦恭,要知礼,天下是君臣共治,虽然大唐是李家的,但他更是天下所有人的。

快有一年时间没见过父皇了,李光俊好像有些陌生。他不知道自己在父皇心中什么地位,读了太多的书,也了解一个太子应该怎么做,更清楚太子位置的危险。

最近身边的左庶子张静就向李光俊提出,不要太亲近汉王李光辉。汉王的母亲是德妃上官婉儿,有大唐才女王妃的称号。长安城里的文人才俊大部分认识汉王,也有不少人说汉王德才兼备,才是理想的太子人选。

听了这些话,李光俊不以为然,自己的母亲是皇后,父皇能废掉自己太子的位置吗?但听说汉王竟然想进入大唐军事学院,为什么?因为父皇是马上皇帝,铁血强硬,喜欢军事作战。

小的时候李光俊也很喜欢,还偷偷的去过军事学院,本来大臣们反对,可父皇那时很高兴,也支持自己。

但时间流逝,李光俊却喜欢上了科技,那才是强国之本,母后也很支持。他很想和父皇说他想去大唐长安大学学习,但父皇远征新罗,他负有监国的责任。

最让李光俊感到不安的是,二弟德王李光顺,母亲淑妃李月玲,最近他们插手长安的生意,大臣已提出来,希望李光俊能制止。皇上有旨,作为皇族亲王,后宫人员不许参与商业行为。但德王小小年纪就参加,恐怕会有问题。李光俊并不觉得做生意有什么问题,挣钱而已,只要按数上税,遵纪守法也没什么,为什么林炎那么担心呢?

心情不是太好的李光俊今天本来有事的,他答应巧芸去见她,可是却接到消息,父皇今日抵达京城。作为太子当然要来迎接,只好派人通知巧芸他今天去不了了。

李光俊并不像其他太子,在东宫中不出去,在这一点上父皇还是很开明的,他有自己的自由。除了学习和参与处理政务,剩下的时间自己也可以离开东宫,在长安游玩。只是他的两个太傅总是看着他,特别是大学士黄栎,七十多岁的人,连父皇都十分敬重。只要说什么李光俊还真不敢不听,否则连一向疼爱自己的母后也得责罚自己,所以李光俊并没有多少自由时间。

看着远处的大路尽头,李光俊的心却飞向了芙蓉园。他就是在曲江池畔认识的巧芸,到现在为止,李光俊都不知道她姓什么,相信她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

李光俊承认,后宫中最漂亮的是陈贵妃,其次就是妹妹千阳公主李佩,但巧芸一点也不差于她们,好像有些地方还比李佩漂亮。性格也好,知道的也多,很有学问,有一些连李光俊也没听说过。

听说她是南方来的,是江南的人。李光俊没去过江南,他很想去,但他是太子,哪有自由。长安城里他自由,想离开长安自己也说了不算,反而不如汉王和德王他们。

想到巧芸,李光俊那年轻还不是很成熟的脸上露出浅浅的笑容。母亲最好,但巧芸很有母亲的性格,这也是李光俊特别喜欢她的原因。他想向母后提出来,把巧芸纳为太子妃,可他又不敢。

那是因为巧芸的身份。大唐虽然不再那么讲出身和门第,但她的身份也不能成为太子妃,起码就过不了太傅那一关,父皇也不会同意的。巧芸是芙蓉园清乐歌舞团的歌女,这是当下最流行的称呼。但黄太傅和杨少师都说那是歌妓。

虽然李光俊认为歌女和歌妓不一样,但他又说不过两位老师,也从他们的嘴里听得出充满鄙视和嘲笑。作为大唐太子,当然不只有一个太子妃,可巧芸的出身,她连当良娣和腾人的资格也没有。怎么才能把她娶到手呢?

再说李光俊也问过,想让巧芸离开歌舞团,那赎身的价格恐怕也不会低了。他别看是太子,除了固定的收入,还真没有其他收入,也没钱。如果说出去可能没人相信,堂堂大唐太子是穷光蛋,竟然没钱。

想到这些烦恼的事,李光俊那带着笑容的脸又有了一丝忧愁。李光俊一会高兴,一会烦闷的脸,被一直注意他的汉王李光辉看到眼里,他移动了几步,来到李光俊的身边:“太子哥,怎么了?不高兴?”

李光俊淡淡的笑笑:“没有的事。”

李光辉刚要说话,突然有人说道:“看,皇上回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