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大唐之龙傲天下 > 第九十二章 李贤的失落

第九十二章 李贤的失落

第九十二章 李贤的失落

就在李孝愤怒的对护卫队下令,展开对吐蕃作战的时候。长安城又一次热闹起来,皇后和皇上决定前往洛阳。这一次武则天不同意留下太子监国,而是把长安降为陪都的地位。虽然没有明确宣布迁都,但满朝文武都明白,皇上、皇后决定把皇都迁往洛阳。

虽然裴炎为首的众大臣一力反对,但此时以改称天皇天后的李治和武则天,下达了强硬的命令,不听任何人的,就连太子再三劝说也没用。天下百姓根本不知道这些,他们也不关心皇都在哪。

就连满朝文武也不清楚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但近臣袁公喻和崔玄义他们多少知道一些。就在前一段时间,皇上和皇后最宠爱的谏议大夫明崇俨竟然在家中被杀,这是震动长安的事情。四品高官竟然被人杀在家中,长安万年两县的县令被罢免,京都卫戍部队,北衙将军,很多人被削去官职。

罪名当然是失职,无能。最让武则天难以接受的是大理寺侦骑四出,百骑尉也下了最大的力气,可什么线索也没有,杀人现场十分干净利索,连后宅里的下人都没有惊动。杀人时间竟然是刚刚黄昏的时候。

看来杀人者非常了解内情,轻车熟路。明崇俨是文人,现场没有反抗的痕迹,明崇俨被刺了一剑,砍下头颅身首异处。

对明崇俨的死,李治也勃然大怒。他的头痛病只有明崇俨的按摩才能得到缓解,这不是杀他一样吗?下令彻查此事,一定要弄出来凶手。

大理寺卿周兴可是有名的酷吏,抓起来不下百人,什么刑都用遍了,但一无所获。有大批的人冤死狱中,有些挺不过的人胡乱说,也牵连了不少人进去,但真正的凶手却一点线索也没有。

因为对朝堂大臣进行调查,弄得人心惶惶的。作为太子的李贤进宫求见父皇,请求停下追查,为此和母后发生争执。

其实最上火最愤怒的是武则天,她内心里怎么想的,天下恐怕只有一个人能知道,那就是李孝。武则天都有什么男宠,身边都有什么人,没有比李孝再清楚的。

他被贬松州,当他离开长安的时候。丁解元派来的人进入长安,对于李孝按后世现代方法一手训练出的人,有很多办法进入长安而不被发觉。

来的人是护卫队直属的侦骑队,他们人不多,队长徐文是一个年纪略大一点的读书人,当年在家乡有神童之称,本来家里人对他寄予厚望,以为他能出人头地,读书也很好。

可母亲早死,父亲娶了继母,有了弟弟,从此徐文地位一落千丈。他因和父母不和一怒离家,混迹于市井之中,以他的头脑当然成为一伙流浪儿的头领。

在和另一伙混混的争斗中他被打伤,也就这时候杨凡派出收拢孩童的人把他带回了刘家集青龙山。以他的头脑,很快被李孝发现,成为最初侦缉队的队长。

他们只有十人加上徐文才十一人,李孝并不懂特工训练,但他知道的多,把后世那些什么特工,反特,谍战和刑侦影视剧当成教材,训练了一个最核心的部门,对内他们是特殊的侦缉队,对外也是护卫队的一员。

当李贤说出明崇俨的时候,李孝第一个印象就是除去这个人。他没和李贤说什么,而是让姬允派人回兴山通知徐文派人来除掉明崇俨。果然徐文没让李孝失望,这是他们侦缉队第一次正式执行任务,徐文带队亲自前来。

明崇俨是绝对想不到有人敢在长安刺杀大臣,他的府里也有戍卫和家丁,但这些对徐文他们没用。潜进后花园中,在树下休息的明崇俨什么也不知道的情况下,就被弩箭射杀。

徐文在他的弩箭伤口又刺了一剑,砍下头收走了那支箭,带人撤出府邸。直到傍晚,家里佣人前来找大人吃饭的时候,才发现明崇俨被杀。

虽然大理寺推官和百骑尉下了最大的力量,但一无所获。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也没有任何可疑的迹象。

当然了,对李孝来说,他和明崇俨没有任何瓜葛,也没有恩怨,也就是他没有杀人动机。

说得再明白一点,那就是李孝没有杀明崇俨的理由,何况他被贬已离开长安。所有人打破脑袋也想不到是李孝下令干的,再说徐文他们是外地来的,用后世现代名词说等于流窜作案,又没有动明崇俨家里一草一木。

很快大理寺推官就迷茫了,情杀、仇杀和财杀都不是,那为什么要杀他呢?

周兴的报告让武则天心头杀机涌动,周兴也不白给,他认为有杀明崇俨动机的只有太子一个人。这一说武则天当时可以肯定,有可能。李贤不听他的,有很多问题自作主张,因李孝的事和自己翻脸对抗。

这次前往洛阳的决定也和这个有关,武则天决定把都城迁到洛阳,那里才是自己的根基,让一些她不喜欢的人留在长安,把自己的近臣带走,又不同意留下太子监国,我看这些人还怎么办?

下定决心的武则天根本不听任何人的,把李治弄明白就可以。因明崇俨的事情,李治也十分愤怒,让他的病情更加恶化,是真正的生理问题,还是心情问题不得而知。

二圣临朝已变成一圣临朝,李治身居后宫,把朝政完全交给了太子和皇后。东宫的势力也不断增长,东宫属臣和北门学士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

大明宫紫宸殿里,武则天听着上官婉儿的报告脸色有些憔悴,没人知道她的心理。尽管她没有和明崇俨如何,但他们也远不是君臣的关系,武则天内心深处深爱着明崇俨。

明崇俨的死深深伤了她的心,本来李贤是自己的儿子,政见不同为了权力她可以理解,但李贤杀了她心上人,让武则天心里充满了愤恨。

思考再三,认为周兴的判断是正确的,只有李贤有杀明崇俨的动机。自己让明崇俨向皇上进言,打算废掉李贤换上无能胆小的李显当太子,那样自己就可以独掌大权。对后宫中的复杂情况武则天是知道的,李贤也能得到消息,那他一定不能容下明崇俨。

作为东宫太子,想杀一个人那是绝对没问题的,也不会留下什么线索。因此命令大理寺严密注意东宫的动静,可李贤并没什么反常的,让武则天也没办法。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长安她一天也不想呆下去,决定去洛阳。这一次留下很多人在长安,也带走了大部分的人,命令李贤随行。长安的一切留下裴炎为首,有事去洛阳请示。

就在李孝大肆建设他的新新小区时候,武则天的车架离开长安前往洛阳。洛阳宫建造的不比大明宫差,因为武则天的建言十二条正在推行,国家出现稳定局面,国力也增强不少,她的一些决定也就没人反对,朝中大臣也有半数以上支持她。

春天到了,一切都过去,武则天有些无聊的看着那新出的绿叶,她又想起了明崇俨,这让她心里一阵愤恨。

从始自终武则天没想过李孝参与其中,根据报告他被安排到松州的一个村子,离松州嘉城县还有四十多里,又临近吐蕃部落,条件艰苦。

李孝没有什么反应,对此武则天不再关心。那是偏僻山野,李孝他再有能力又怎么样,短时间有办法吗?最让她不放心的是太子,因为迁到洛阳,武则天掌权,失去长安臣属的支持,李贤已没有什么作为,他与李孝再没有什么联系。

“启禀天后,大理寺奏报。”郭欣进来递给武则天一份奏章。

武则天接过来一看冷冷的说道:“摆驾东宫。”

郭欣低头答应一声,时间很快,武则天带领众多内侍、宫女来到东宫。李贤最近很消沉,他从长安的时候还有事可做,尽管大事听凭母后决断,但东宫有皇上的旨意,是协理朝政,也有事可做。但来到洛阳以后,他基本上没什么事。

最近洛阳传出谣言,说自己不是武后所生,是韩国夫人武顺和李治的儿子,也有大臣说应该清查此事。虽然宫中没做出什么反应,李贤心里明白,明崇俨被杀,母后怀疑是自己干的,看来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这让他忧心忡忡,可又不能有所动作,那样母后将更加怀疑自己。

无可奈何的他只能是饮酒作乐,又开始采纳当初刘大安的计策,装作自己沉迷酒色,不理朝政,那样母后也就不会怀疑自己。一旦父皇驾崩,自己就能接受皇位,暂时只能忍。

今天他正在喝酒沉思,侍女报告:“皇后驾到。”

李贤刚刚站起来,随后又坐下,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有一半洒在身上,搂过来一个侍妾双手探进她的怀里。

太子这个动作吓得宫女想躲,又不敢,脸色绯红。这时候内侍喊道:“天后驾到。”

李贤一把推开宫女摇晃的站起来,看到武则天一脸怒容的站在他面前,用摇晃的身躯施礼:“儿臣参见母后。”

武则天的脸色反倒平静一些:“你这是干什么?”

李贤这是装的,他内心深处并不甘心。自己是皇太子,却不能有所作为,被迫出此下策。李孝曾经说过,这样并非好办法,还能让群臣失去信心。可不这样李贤又能如何?他说道:“母后,我是太子,朝政又没有我什么事,也就喝喝酒听听歌舞。”

本来武则天听到报告十分震怒,她来这里是想教训李贤的,也趁机可以和皇上说李贤不能当太子。可是李贤心中的想法一下说出来,武则天什么人,当时就听出李贤心中的不甘:“你身为太子不理政务,如此荒淫无度,怎么将来管理国家?”

李贤还是年轻,他的头脑不如武则天,听到母后的话把心中的不满一下引出来,有些愤恨的说道:“太子、朝政?有母后处理何用我来操心?我不饮酒作乐又能如何?”

“你……”武则天本来就怀疑,李贤是什么样的人,她身为母亲还不知道吗?(未完待续)